邯郸仿古:邯郸博物馆
邯郸博物馆新馆去年底才开业,外形采用战汉时期高台建筑元素和邯郸丛台的印象,设计为高大宽厚的三叠式平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的一张名片,馆藏文物数万件,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邯郸境内佛造像和各个时期磁州窑精品文物等,值得来看。
走进大厅,代表邯郸历史文化三个重要时期的“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铜壁画环绕中厅,相映生辉。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酒樽是1972年在一座东汉时期的赵王墓中出土。樽为平底圆筒形,好像一个粮仓,外壁有两组纹饰带,画有西王母、奇鸟、羽人等图案,上面有三只振翅欲飞的朱雀,盘底有镶玛瑙鎏金熊作足,扛着大酒樽,如此巨大精美的器物,充满了磅礴的尊贵气势。
这件长方形透雕夔龙纹金牌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如今也是邯郸博物馆的象征之一,采用金铜合金铸造,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夔龙纹,两夔龙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其上侧边框有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博物馆是最好的学习地方,这次我知道了“邯郸”一名来源于“甘丹”:“邯(丹阝)”源于“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
最早的粟原来是用野生狗尾草驯化出来的。
这个容器中盛放的是已经炭化了的胡桃,也就是核桃。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700年,从而否定了“引进”之说,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已出现了核桃。
各种形状的骨针,古代的先人们就是用这样的骨针缝制兽皮等衣物的。
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可惜当时我并不知,只拍了二匹。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有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
红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体型硕大。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这件玛瑙带钩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如此体量和重量的器物应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特殊场合使用的礼仪用器。
在河北博物馆看到过这类环保功能的宫灯。
刻度天禄架熨斗,器形高大,通体呈翠绿色,厚重稳定,支架柄细长,中部有孔可插置熨斗,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天禄”是传说中的瑞兽,礼仪陈设的功能更多一些。
这陶俑武士的表情太生动了,真是令人过目不忘。
茹茹公主墓中的仪仗队陶俑,队伍庄严整齐,规模宏大,有武士俑、击鼓俑、侍从俑、女官俑、骑马俑等21种之多。
这是在邺城考古博物馆看过实物的,有着印度风格的巨大四面造像塔。
这尊生气状,真是什么事让它至此烦燥呢。东魏北齐类的佛像大都独具个性,给人印象深刻。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著名、最伟大的民窑体系。
横跨在滏阳河上1400多年的弘济桥位于广府古城,是赵州桥的姐妹桥,可惜我去广府古城的时候没见到,至今遗憾。
此”康熙八年“文字酒缸,器物周身花草纹,肩部有一圈饶有意思的打油诗:“康熙八年,造下此坛。出在山西,郡名凌川,附城镇上,西南子山。这句话交代了此物的制作地点,接下来的诗就是大幅的广告语了:“放酒酒好,成醋醋酸,放水不漏,淹菜菜咸,诸般都放,放密更甜。。。,字里行间透露着淳朴的民窑气息和民俗特色,很是有趣。
元代时期,磁州窑瓷器装饰品种减少,以白地黑花为主流,但内容极为丰富,土与火的艺术之美就凝聚在这一件件的器物里。
窑火曾经千年不息,一件件古瓷越过岁月的风霜于玻璃展柜里陶然而立,述说着他们的风采和故事,这份隔空的千年对话就在这对望的凝视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