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困的佛教历史09|人生到底咋回事
大家好,我是禅叔,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上次我们讲到了在鹿野苑佛陀初次传法,他给五位侍者讲的这个法就是四谛,那么这个谛字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字最开始就是源自于印度,它是印度哲学中的一个专有的字。
这个“谛”字的意思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咱们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有个词叫真谛,意思差不多,这个谛的意思就是“实在”或者“真理”。
这个四谛呢,也可以理解为四实在,或者叫四真理,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它是四个实实在在的真理,随你喜欢!
那四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大家记住四个字,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就是四谛啦!
其中的苦,讲的是人生的本质;
集,讲的是这个本质形成的原因;
而灭,讲的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也就是解脱和涅槃;
最后这个道呢,说的就是我们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具体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咱们为了方便讲,咱们把苦、集分成一类,说的是世间法,就是人世间是什么样的,以及原因是什么?
灭、道分成一类,讲的是出世间法,就是我们如何摆脱这一切。
这个四谛很复杂,内容也很长,但咱们不能不说,说佛教史咱们根本绕不开四谛,因为它太重要了,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说如果没有它,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体系就完全无从谈起了。禅叔也用尽毕生功力,尽可能给大家说的通俗易懂一点,最起码不给您说睡着了。
咱们按顺序一个一个来,先聊一聊苦谛。
这个苦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生是苦,苦的跟黄连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禅叔用几个相对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个事儿,我们人一生都有很多的愿望,很多的诉求,但是最终在生活中能够实现的其实呢寥寥无几。
你想想,有一句最简单的话大家肯定都说过,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心想事成!
都想想,是不是都说过这句话?但你们心里想的有多少事情最后真的成了呢?这个比例太低了,干想却不成,你说苦不苦?!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说了,禅叔你这个话有点以偏概全。
没错,我们的人生的确有很多糟心事,很多苦难,但是也不全是苦难啊,人生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东西在。
那快乐的东西也是苦吗?这个话没错,但它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没有错。换个时间和空间,这话就不对了!
说这句话的人他忽略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无常,这个无常不是黑白无常那个无常啊,我说的这个无常意思是“迁变流转”。
说的是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变异、变换的过程中,没有常住不坏的东西。
正是因为有无常的存在,所以很多快乐的事情,你留不住。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它会变成坏事,变成苦的开端。就是你猜对了开头,但是可能猜不到结尾。
咱们举个例子,一对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一辈子没吵过架,80岁上街还手拉手,肯定好多人说,看这对老人多幸福,多快乐,简直是情侣楷模!但你想没想过,如果这两个老人有一个人先行离世,你说另一个人惨不惨,苦不苦!
就像陈奕迅歌里唱到的那句歌词一样,“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嘛,那个打击真是相当的巨大啊。
两个人感情越好,这个打击就越大。就像两块胶布一样,粘的越紧,拉扯的时候就会越疼。
因此说,快乐的东西、好的东西它不但留不住,而且还很可能成为苦难的开端。所以说人生皆苦,这是苦的基本定义。
此外,佛教还把这个苦分为了三个层次,说到这儿呢禅叔又要插一句,针对这个苦的三个层次,禅叔用了三个形容词,自己给大家做了一个总结,这属于个人观点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啊,当然,若有不合适的地方,禅叔也欢迎大家的指正和拍砖。
好,那我们先说第一层,苦的第一个层次,佛教叫它“苦苦”。
什么是苦苦呢?说的就是因为你不能控制而不得不承受的种种苦难。
最简单的举例就是疾病,一旦遇上疾病,你就会发现,你根本控制不了,只能承受,哪怕你地位再高、经济条件再好,你都会发现对内,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对外呢,你又控制不了外部的环境,这就是苦苦。
所以,禅叔把这种苦也叫做“搞不定苦”,因为内外两头你都搞不定。
说完第一层咱们再说第二层,第二个层叫什么呢?叫坏苦。
这个坏啊,是破坏的坏,但是意思呢,不是指的毁坏、破坏这个意思。而是指不断的变化,说到这,刚才说的那个无常又蹦出来了,意思也很明白,就是你发现很多事情在此时此刻是好的,也就是在当下是好的,但是到了另外一个时刻就有可能变成是坏的。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很多都是上班族,平时就是对着电脑打字、写东西、做方案,坐久了,肯定你的腰椎、颈椎都受不了。这时候你就想了,我要是能站起来走一走,那我肯定就舒服多了。这话放在这个时间点来讲肯定没有错,它是好的,它是快乐的,它能缓解疲劳啊。正常的逻辑,如果把快乐无限叠加,那岂不是越来越快乐呀?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假如说你站起来走一走,走了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之后,到那个时候也许你就再也不会觉得站起来走一走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个时候的你恨不得坐着,甚至恨不得躺着。
这就意味着说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些好与坏都是在不停的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坏苦。因为变化导致了苦,禅叔叫他“太多变苦”。
第三个层次,佛教里叫它行苦,这个行啊写出来就是行动的行。但是在这里它并不指行动这个意思。那它指的是什么呢?
它指的是人支配你行动的那些心理因素。
比如说你决定要去干一个事情,支配你做这件事情的,比如说目标、愿望、意志,这些东西我们叫做行。
行苦这个东西其实它已经是属于一种比较精微的这个思想活动,或者叫意识活动。
但是同样由于无常的存在,它还是没有定数。既然没有定数,就会潜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有风险、有危机、有恐惧,你没有答案,因此行苦依然是苦。
我个人又叫它“不确定苦”,因为不确定,所以造成的苦。
好了,那我们说完了苦的三个层次。接下来禅叔跟大家说一说苦的几个门类。在佛教历史上对于这个苦的分类有过很多种说法,什么四苦、五苦、八苦、九苦、十一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其中八苦这个说法相对比较主流,得到了各派相对的接受和承认。
那么禅叔今天就用八苦这个概念跟大家做一下分解。这八苦是什么呢?
前四苦,生、老、病、死,这个很好理解,每个人的人生都要走这个过程。
那么第五个到第七个是什么呢?分别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从字面上您看一看也不难理解,基本上就是我们人生的很多心理的需求。
最后一个苦叫做五阴炽盛。说到这禅叔跟您说说,这个词相对来讲不那么好理解,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五蕴。我们看心经,经常能看到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五蕴五阴,它们是一个东西,就是翻译的方法不同而已。
那它是指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构成了五蕴,它集合在一块是什么?就是人、就是生命体。
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由五蕴或者有五阴来集合而成的。
五阴炽盛是什么意思呢?它相当于把前面那七个苦做了个总结,打了个包,因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人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痛苦集合起来,所以人生本身就是苦,由于人是由五阴组成的,所以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这八苦中的最后一苦。
说到这儿,四谛里面的苦谛差不多就讲完了,禅叔再给您们系统的梳理一遍。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其中苦谛的核心意义就是,人生是苦的。
佛教又把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苦苦、坏苦和行苦,也就是禅叔说的“搞不定苦”、“太多变苦”和“不确定苦”。
同时苦又分成几个门类,最主流的就是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苦的最极端,是把前七种苦做了个大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