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清末塞防和海防的对错,李鸿章和左宗棠哪个是对的?

关于“海防”和“塞防”之争,尽管在清朝末期时争论的非常激烈。但是,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却是古已有之,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中国历史上,尽管很早就已经扩张到了东南沿海一带,不过,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一直都以陆权思想为主导,长期以来轻视海权。除了极个别朝代和极个别君主曾向海洋进行过探索,其余时期很少关注海洋。

明朝灭亡后,满族作为一个马背上的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由于游牧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的农耕文明,所有他们的海防思想和海防意识更加淡漠,甚至逐渐退缩到了“闭关锁国”的地步。

闭关锁国期间,中国错失了赶超世界的最后时机,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坚船利炮,从海上攻破了中国闭守的国门。从此以后,满清统治者不得不开始正视海防,发展海防,关注海防。

在1874年时,弹丸小国日本为了吞并清朝的属国琉球,竟敢悍然出兵台湾岛,发动了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史称“牡丹社事件”。此役后,满清朝廷大受触动,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在海防上的严重滞后。

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压也就忍了,现如今,就连身边的“倭国”都敢来耀武扬威,真是情何以堪!受此事件的直接刺激,清廷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陆防(塞防)的大讨论,也称为“海防塞防之争”。

当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洋务派们正是最强势时期,他们积极支持大幅度提升海防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不过,洋务派们的强势表态,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

为了限制恭亲王和洋务派的专权,慈禧太后下旨,扩大了这次讨论的参与规模,不仅限于军机大臣和朝中重臣,还要求各地的督抚都上疏表态。

于是,直隶总督李鸿章、陕甘总督左宗棠、两广总督英翰、两江总督李宗羲、闽浙总督李鹤年、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南巡抚王文韶、浙江巡抚杨昌濬、安徽巡抚裕禄、福建巡抚王凯泰、山东巡抚丁宝桢、江西巡抚刘坤一等地方大员都纷纷上疏,发表自己对于海防和塞防的观点主张。

这次讨论,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有人都认识到了海防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都希望朝廷能够增加对于海防的投入,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潮流和洋务要求。

不过,谁都清楚,在提升海防力量的同时,必然会降低塞防的投入和规模。因为,大清朝早已不再是往昔的“天朝上国”,国库就这么点儿银子。这儿花多了,那儿就得减少。但是,至于说海防和塞防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在这次讨论过程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争论尤其突出,二人都觉得自己有理,几乎到了针尖对麦芒的程度。

恰在此时,隔壁的恶邻沙俄却步步紧逼,趁机侵占了我国的伊犁地区;而英国人,为了防止沙俄独霸新疆,也在暗中支持阿古柏发动叛乱;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蠢蠢欲动,阴谋利用宗教插手新疆事务。

于是,满清的西北地区很快就阴云密布,风雨欲来。作为海防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却在此时上疏,瞬间就把所有人都惹毛了。他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到:

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啥意思?他居然认为新疆本是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荒无人烟。现今国家在海防和塞防之间两难兼顾,不如暂时罢黜西征之议,放弃新疆。之后,再“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虽然没人认为他是为了卖国求荣,也是在清末国力贫弱之下的无奈之举,但的确显得太过于疯狂。他要轻易舍弃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恭亲王奕訢,亦或其他任何人,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历史的罪人。

作为反击,塞防派的代表人物左宗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求朝廷西征新疆,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驳斥:

一、新疆疆域广大并幅员辽阔

虽然暂时尚未完全开发,但新疆却极具潜力,未来必能成为一片富饶之地。

现在,新疆域内就是棉粮的重要产区,瓜果特产也非常众多,牛羊马匹成群成片,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绝非是李鸿章口中的“千里瘠薄”之地。

二、祖宗取回新疆实属不易

西域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却长期分裂了一千多年。清朝入关后,历经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三代帝王,一次次的励精图治,一次次的出兵征伐,在花费了无数的精力、财力和人力后,才终于收回到大清的版图之内,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领土。

在乾隆时期,他认为西域地区是“故土新归”,意义重大,在欣喜万分之下他还特意赐名为“新疆”。

就是这片由祖宗历经万难才取回的领土,怎可不战而轻易弃之于人。

三、新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左宗棠进一步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英国、沙俄和奥斯曼等国都是贪得无厌的国家,尤其是沙俄,更是对我国的领土索取无度。

一旦新疆丢失,那么届时陕甘一带就将成为对外的边陲之地,四川、山西乃至整个满清腹地都将受到波及。

而且,随着西段边境的越境扩张,沙俄必将从中段边境和东段边境也对我国持续施压,整个满清帝国都将会岌岌可危。

四、海防塞防应该齐头并重

左宗棠比李鸿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强调塞防重要的同时,也认为海防非常重要,两防不能出现明显的偏颇。

现今,面对新疆得罪危局,而且国家正处于“同治中兴”期间,海上暂时没有太大的隐患。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此时应该优先解决新疆的危机。

1875年,慈禧太后在被左宗棠的“当头棒喝”叫醒,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坚决支持出兵收复新疆。

本着“东侧海防和西侧塞防”的原则,朝廷一面命左宗棠担任钦差大臣,具体督办新疆的军务,负责收复失地;一面又命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事务和南洋事务,发展自己的海军,壮大自己的海防力量。

至此为止,清朝的海防和塞防之争,才逐渐消停下来,各方势力都暂时告一段落。

左宗棠在受命后,直接将帅帐移驻至肃州,就近指挥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事。在历经千辛万苦的筹措军饷和粮草后,清朝的各路大军也在他的指挥下奔赴了战场。

由于指挥得当,大清的西征军很快就夜袭黄田,打响了收复新疆的第一战。继而,左宗棠又攻克了古牧地、乌鲁木齐等地区,强有力地歼灭了分裂势力。

稍作休整,他又指挥西征军收复了玛纳斯,逐步平定了北疆地区。在肃清北疆之敌后,左宗棠的西征大军开始挥师南下,一路攻克了达坂和吐鲁番等重要的城池。在1878年,西征军基本剿灭了和田之敌,取得了西征新疆的完全胜利。

至此,左宗棠完成了对于祖国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收复,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界的安定。

相比于左宗棠关于塞防之说的成功实践,李鸿章的海防之策践行起来就比较悲催了。

李鸿章先是丢掉了琉球群岛,后又丢掉了朝鲜半岛,眼见日本一步步做大做强,威逼清朝的安全。

在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仅全军覆没,还丢掉了台湾岛。要不是俄国、德国与法国“三国干涉还辽”,就连京畿附近的辽东半岛也会丢失。

李鸿章和左宗棠作为清末的优秀政治家,他们的海防和塞防之争,虽然存在相互攻讦的现象,但出发点都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无论是谁,都不是卖国贼,都是大清的忠臣,关于这点需要明确说明。

无论是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还是左宗棠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无论海防论还是塞防论,都事关大清国的国防安全和战略走向。

时至今日,在个人看来,仍有其闪亮的时代进步性和参考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