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古玉雕工可以完全由现代雕工仿造出来吗?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古玉“游丝毛雕”的工艺特点,但仍然无法解释古人仅依靠粗糙简陋的治玉工具,是怎样加工琢制如此细如发丝又密集有致而且一丝不乱的优美线条。
以至于对这种古代治玉工艺的争议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定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依靠现代精密电动工具,仅用古法人力手工琢制,“游丝毛雕”工艺完全无法复制,早已失传。
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藏唐代玉鸟
中国古代玉器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的厚重底蕴中隐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常常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和难以置信的震撼。
古代治玉工艺中的“游丝毛雕”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神奇和神秘色彩的传统治玉技法。
这种神乎其技的治玉工艺,不仅能大大提升了玉器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细细观察品味之下,往往会令观者动容大呼不可思议。
远看并无二致
近观层次分明
细看震撼人心
游丝毛雕是指在玉器琢制过程中,用细若游丝的密集细阴线进行局部刻画的一种传统治玉技法。多用于表现须毛纹、几何纹或网纹等毛发、服饰的细微细节。
目前已知对“游丝毛雕”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对汉代玉器雕琢工艺的论述:“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这其中所说的“游丝白描”就是对游丝毛雕的形象概括。
这里的“游丝”可以理解为纤细入微;而“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仅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饰渲染的画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丝不乱、连贯流畅。
白描人物
河南博物馆藏春秋兽面龙首纹玉饰
放大后内容引起极度舒适
典型的游丝毛雕工艺特征
游丝毛雕工艺最早可以追朔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中,就可以明确看到游丝毛雕的身影。
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古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来琢制如此细致入微的线条,这些比头发还要纤细的线条均匀有致、连贯流畅,既使用今天的精密电动工具来雕刻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在金属工具还没有出现的石器时代。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找到了适合的工具,古人又是如何达到如此精准的程度,这些今天我们用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密集线条,竟然能够保证一丝不乱、连贯流畅,面对这些5000年前的艺术瑰宝,让今天的我们在瞠目结舌的同时,敬佩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良渚文化玉琮上纤细、流畅又连贯的阴线
放大
到了商周时期,玉器更为注重线条装饰的艺术表达,因此游丝毛雕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
商代的游丝毛雕无论直线或是弧线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而且呈现一丝不苟、流畅连贯的工艺特点,完全符合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游丝毛雕“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的描述。
这件商代白玉鹦鹉头上的纹饰就是当时已初步发展成型的游丝毛雕工艺。
商代白玉鹦鹉
商代白玉鹦鹉头上的游丝毛雕工艺
到了西周,游丝毛雕工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阴线更为纤细也更为密集,其艺术特点已具备了战汉时期游丝毛雕的工艺特征。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西周弧形人纹玉饰就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游丝毛雕玉器,其中人首的头发纹就是游丝毛雕工艺的完美体现。
西周弧形人纹玉饰
西周弧形人纹玉饰的游丝毛雕
春秋时期的游丝毛雕同样非常普及,由于玉器此时具备了“王玉”属性,作为统治阶级的诸侯贵族更为重视玉器,玉器在当时既是社会财富的体现,更是身分地位的象征,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古代玉器的蓬勃发展。
看似普通的春秋时期玉璧
放大之后立刻神彩飞扬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铊具的出现,治玉工艺产生了质的飞跃,之前难度较大的各种治玉技巧,此时得到了更为完美的展现,中国玉器的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
此时的游丝毛雕工艺,已经成为治玉工艺中较为普及的技法,各种精美绝伦的游丝毛雕玉器层出不穷,中国玉器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为之后的汉代玉器走向巅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洛阳金村出土玉舞人
洛阳金村出土玉舞人
玉舞人头发等处的游丝毛雕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游丝毛雕工艺最为盛行的时期。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而对玉文化深度认同的儒家文化,也大大推动了玉器的蓬勃发展。
正是在汉代独具特色的时代背景下,汉代玉器制作越来越趋向理性化和规范化,由于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性因素,所以汉代玉器在审美上体现出神圣工整、气势如虹的时代特征,而游丝毛雕工艺恰恰符合了国家主流文化的时代审美,因此得以在汉代广为流行。
西汉南越王墓兽衔璧玉铺首
能找到局部的游丝毛雕工艺吗?
能找到局部的游丝毛雕工艺吗?
能找到局部的游丝毛雕工艺吗?
但是汉代以后,无论是魏晋隋唐还是宋元明清,游丝毛雕渐渐不再是传统治玉的主流工艺。
随着中国玉器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演变,传统治玉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的治玉工艺推陈出新,使游丝毛雕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代双凤纹玉饰
此时的游丝毛雕气韵已大不如战汉时期
目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汉代以后游丝毛雕就已经失传。
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虽然汉代以后游丝毛雕工艺依然存在,但是其艺术水准却无法同战汉同日而语,深层次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朝代频繁更迭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制约了玉器的发展,也使游丝毛雕工艺受到了影响。
唐代龙纹玉环的游丝毛雕
放大
其次,汉代玉器具有典型的“王玉”特征,此时的玉器制作没有“成本”概念,唯一追求的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表达,因此需要治玉工匠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的游丝毛雕得以流行。
而随着唐宋时期,玉器逐渐成为“民玉”,商品化之后的玉器生产势必存在成本和利润的概念,因此耗费巨大人工和时间成本的游丝毛雕工艺被逐渐摈弃。
元代玉鱼的游丝毛雕工艺
最后,汉代以后社会文化和时代审美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随着各种立体圆雕玉器的出现,使更倾向于在平面上进行艺术表达的游丝毛雕工艺特点被逐渐淡化。
因此说虽然汉代以后游丝毛雕这项工艺并未消失,但从此不再是治玉工艺主流,尽管历代依然有游丝毛雕,但艺术水准和精细程度却无法再和战汉时期相提并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