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琐忆之《树上的时鲜》

谨以此文,献给故乡的一草一木。

对于故乡的一草一木,我向来是抱有敬畏和感恩之情,因为它们在“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忍受着撸叶,剥皮,挖根之酷刑,救活了无数父老乡亲。为了活命,乡亲们如神农氏般吃遍百草,吃光草种树叶树皮树根后,连河里的河藻都捞出来吃光了,(母亲说河藻扎嘴,且腥味极重。)甚至连烧火的玉米芯也用石臼捣碎,或用石磨碾碎吃了。(母亲说玉米芯太干,吃了拉不出大便) 为此,儿时的我还常常问母亲,为什么不吃香甜的榆钱和槐花呢?母亲抚摸着我的小脑袋说,榆树叶,榆树皮,榆树根都吃光了,榆树上还能结榆钱么?槐叶也有人吃,但吃了会肿脸,槐根槐皮臭 烘烘的无法入口,所以槐花还可以吃一点点,但大多时候是抢不到的,杨树柳树的根皮太苦。。。

记得每年春寒料峭之时,杨树便急不可耐地对外展示春天到来的气息,枝头的杨花先是尖锥样如同黄蜂肚般大小,不几日便会长的如蚕蛹大小,继而如豆虫蛹,我们把它叫“白杨狗儿”。这时,艺高胆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便会麻利地爬到高高的杨树上,折下几枝杨花扔到树下。嫩嫩的紫红色的杨花吃到嘴里,有沙沙的感觉,味道也苦苦的不怎么好吃。不几日,杨花便会长得如同长长的黑毛虫吊在树上,随风落地,孩子们便会把它捡起来,挂在耳朵上或者塞到鼻孔上,用它们做道具扮成老生,嘴里咿咿呀呀唱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戏文。而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则会把落地的“毛虫”扫在一起,收在簸箕里用手搓碎,簸去细毛,瘪着没有几颗牙齿的嘴说——拿开水烫烫,去去苦味,拌着好吃。。。

紧着这便是苦苦的柳芽和嫩柳絮登台唱戏,用滚水焯过,拌上蒜末细盐醋滴上几滴香油,苦味亦是不那么重,口味嫩脆色泽碧绿。但这道美味极短,几日后柳芽就能长成柳叶不能食用了。而我们折几根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拿柳枝扛在肩头做枪,嘴里含着刚刚做好的柳笛柳哨,呜呜哇哇地吹着,如同战争片里的战士一样雄赳赳气昂昂。。。

及至榆钱长出来的时节,馋嘴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也不管树干上爬着许多榆树臭虫,依然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爬上树去,撸一把把成串的榆钱,吃的满嘴是甜甜的绿汁,哪怕是嚼到了臭虫。。。撸上一竹篮碧玉般的榆钱,让巧手的母亲洗净后拌上玉米面做成榆钱窝窝头,可谓是春天不可多得的美食。。。等榆钱老了,漫天做雪飞的时候,母亲就把它扫起来,搓去飞翅,留下圆圆的种子,簸去尘土,放在铁锅里炒到焦黄香气四溢,再用擀面杖碾成细末拌上细盐,美其名曰“芝麻盐”,吃窝头时,捏上一小撮芝麻盐,味道真是美极了。。。。

等到暮春时节,槐花盛开时,看吧,村里简直是槐花的海洋,房前屋后沟边渠头,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浓郁的香气昼夜飘散经久不衰。勤劳的放蜂人在树下搭起窝棚,摆好一个个蜂箱。而此时的人们已经忍受不住花香的诱惑,纷纷出手向槐花进攻:有的把镰刀绑在长长的竹竿上,去削槐花多的嫩枝;有的把粗铁丝拧成铁钩绑在长木棍上,钩住细细的槐枝后,再把手中的木根拧一圈,只听一声脆响,花枝便应声落地;有的爬上墙头,有的登上房顶,有的干脆拿着竹篮爬到树上,边摘边吃。。。裹脚的老太太们,则用手中的拐棍,钩住离地较近的槐枝,巍巍颤颤地伸出枯树皮般青筋绽露的手,撸一把香气扑鼻的槐花,捂进干瘪的嘴里,连嚼几下后吐到地上,含糊不清地连连说:香,香,香。生产队下晌的老农,就地取材,用手中的锄头铁锹钩住槐枝,折下几枝鲜嫩的槐花边走边吃。 总之,但凡有花开茂盛的地方,就会有采花人的身影,他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学生闻着花香好不容易捱到放学,挎上书包挤出校门,飞奔冲到最近的槐树下,踢去鞋子,飞快爬到树上,树下站满了不会爬树的孩子,仰着头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树上的伙伴大快朵颐,便在树下不住地央求伙伴扔点下来,即刻几朵槐花飘下树来,只见树下一阵你争我抢尘土飞扬,得手的来不及掸去槐花落地后沾上的尘土,生怕别人再把槐花抢去,便一把塞到嘴里,没抢到的继续仰头央求,有时树上会抛下来带着树枝的槐花,引的树下又是一阵混乱,完全顾不得槐刺扎手。。。树上的孩子则骑在树枝上,嘴里叼着几朵槐花,悠然自得且洋洋得意地看着树下的哄抢,一副君临天下高高在上舍我其谁的姿态。有时为了秀一把露一手,就从这棵树攀到那棵树上,再从那棵树荡回来,堪比顽猴,引得树下惊呼连连,此时树下的孩子们除了乞求的目光外,还夹杂着羡慕嫉妒恨。

槐花采下来后,拣去槐叶洗净沥水,拌上面粉加少许食盐蒸熟后,加点陈醋蒜泥,味道鲜美的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或者是掺点韭菜包成包子,心急火燎地等着蒸熟后,迫不及待地咬开第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夹杂着槐花的香气便扑鼻而来,狼吞虎咽不消几口,一个包子便入肚了。或者是拌上面粉在平底锅里用食油煎到两面发黄,亦是美不可言。。。但无论是哪种做法,槐花历经千锤百炼,香甜之气犹存。。。

俱往矣,近几年回故乡数次,发现本土杨树柳树榆树和槐树在乡间村里已极为罕见,原因无非是盖房子都是砖混结构,已不再用木材,再者这些本土树木生长周期较长且成材后卖不出几个钱,不如速生杨经济划算。。。。

若长此以往,这些曾经风光无限,承载着我儿时记忆及父辈情怀的时鲜——只能珍藏在儿时的回忆里了!

(0)

相关推荐

  • 在我们北方农村,门前都会种“四种树”,寓意好还能“吃”

    在北方的农村里,一般都是独门独院,有自己的院子,好多人都会选择在院子里或者是在门前种上几棵树,但是有的人想种树不知道怎么选择,小齐就给大家说一下,在我们北方农村,小齐是山东的,一般都会选择种哪些树,一 ...

  • 高春光:春天的花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西南作家散文】王自亮 / 咏物三章

    西南作家散文 咏  物  三  章 王自亮(河南长垣) 槐    花 槐花是一种美丽的花,逗引人的情思.槐花也是一种美食.乡间多槐树,这些槐树枝枝桠桠上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就像是一片片的雪,或是白色 ...

  • 春暖花开忆童趣

    春暖花开忆童趣 文 / 冯吉岭 榆钱儿 儿时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知道有一种树叫榆树.早春时节,榆树的枝桠上便冒出一个个小黑骨朵.当柳枝冒出嫩芽的时候,榆树枝上的一个个小黑帽子也随风而逝,长出了嫩嫩绿绿 ...

  • 焦玉霞||【散文】 家乡的榆钱树

              家乡的榆钱树 文/焦玉霞 春天来了,万物生发.树木,赶趟似的生出嫩芽. 柳树.杨树.槐树.榆树--是乡村最常见的,也是春季最具诱人的树.刚刚生发的叶子,有眯眼笑的,有含羞欲展的,有 ...

  • 青未了|永远的老屋

    二十年前的正月初四,家里的老屋被推倒了,年近古稀的父亲要翻盖这五间透风漏雨到不能再住下去的老屋. 赶回家的时候,屋草已被掀掉,房梁也已拆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四壁.我们持了工具,一片一片地将墙壁推倒. ...

  • 陈为习《童年琐忆》(一):那年那月菜根香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童年琐忆】回忆我们儿时的小孩书·小人书·连环画·小图书

    [童年琐忆] 回忆我们儿时的小孩书·小人书·连环画·小图书 匡天龙 上个世纪的一九七十年代,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在我们老家湖北大人.小孩都把连环画叫做小孩书.小图书.小人书. 平日里,我们除了买些本子笔 ...

  • 【散文随笔】童年琐忆 || 郭庆祥

    感恩父亲节 2021年6月20日 父爱如山,撑起家的脊梁 童年琐忆 文 | 郭庆祥 我家住在陇南白水江畔,祖祖辈辈崇尚耕读,就连老屋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也是"耕读传家"四个大字.爷 ...

  • 童年琐忆 --回忆我们儿时的小人书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作者:匡天龙 ...

  • 童年琐忆——石螺故事

    上图为爱好摄影的冯菊梅女士 走出松树林,前面是一片辽阔的土地.肥沃的田地里,一垄垄绿油油的油菜,根壮苗粗.远处的水渠边,一排排依依低垂的杨树枝,柔韧纤巧.这个小山村,背靠石螺山,面朝王家大湖,是我的出 ...

  • 【三秦文学】王宜茂:【童年琐忆】(散文)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有奖征稿启事 (请点开查看详细内容) 童年琐忆 童年是一本书,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我们的酸甜苦辣 ...

  • 童年琐忆:《关于“三反”的记忆》

    二 关于"三反"的记忆 土改结束后,父亲到专区所在地南充市重新分配工作,我和母亲暂时回到老家.后来父亲被安排到该市油脂公司工作,好像是做人事科长.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三反.他 ...

  • 童年琐忆:关于“土改”的记忆

    童年(一) 我生命中最早的记忆,当然也是模糊的记忆,是坐在一个背篼里,由罗表叔背着,离开老家,去邻近的一个县.我父亲在那里搞土改,来信让我母亲带上我去他那儿,那时我们自己那个县还没有开始土改.那时我们 ...

  • 亚凌随笔:童年琐忆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高考试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回眸凝望>&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