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论在线||冯雷:从诗歌问题到写作经验 ——论明杰的诗
从诗歌问题到写作经验
——论明杰的诗
文/冯雷
诗歌是一种民族语言的织体,它既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不能阻挡坦克的前进,它并不具有改变物质客观世界的实用功能。尽管读者从那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汲取到丰富的精神力量,但本质上,诗歌只是一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所以,诗歌的创作首先应当是自发的,正如《毛诗序》中所概括的那样:“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类,在语言、节奏、形式等方面都有一些无法和别的文类分享的特点,所以单凭一腔热情恐怕也是难于有所成就的,而必须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的高度。尤其对于现代汉诗来说,在意象、声音甚至是最基本的建行、建节等方面都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而也更需要一种针对问题、积累经验的艺术自觉才能把握。明杰的诗也许并不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但是他的诗歌却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一种文类的探索意识。他的写作是指向诗歌问题的写作。
一、节奏的潜在探索
现代汉诗的形式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格律问题一直是诗歌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诗形整饬,富于节奏感。这种特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古汉语具有发达的表意能力上的。基本一个字便可以独立承担一个甚至是若干个意思,从而成就了古诗在意蕴上的宽广和朦胧。现代汉诗同古诗相比,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语言工具不同,现代汉诗采用的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一个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双音节词大量出现,并且出于言文一致的考虑,基本上是以一种口语的调子进行创作。所以,双音节词和口语化便是现代汉诗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特点。而这种特点必然会涨破传统的五言、七言的格律模式。而所谓格律,实际上就是一种节奏的实现方式。在现代汉诗的草创期,有人诟病诗人的创制诗意寡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节奏感。尽管明杰对于诗歌的节奏、形式问题没有什么表述,但他的部分诗歌却体现出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例如《爱之巅》一诗:
牧童吹箫赶牛群
山巅近黄昏
一只青鸟过牧场
黄昏太阳红
只是我也孤单客
天涯我一人
一梦醒来在山顶
山风清爽凉飕飕
天空日光照花心
五月黄花黄
一只青鸟在云端
何事如此急匆匆
只想我也孤单客
海角我一人
这首诗从古诗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从节奏方面来看,实际上是通过将七言和五言交替使用,通过诗句容量的变化来实现诗歌节奏的,并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第一节是一句七言一句五言,第二节则是三句七言加一句五言。所以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类似于词的效果,因而富于美感。另外从意象的择取来看,也明显具有古风。“一只青鸟在云端”不禁让人想起“一行白鹭上青天”来。诗人通过“牧童”、“吹箫”、“牛群”、“青鸟”、“黄昏”、“黄花”这些意象的并列,寥寥几笔,便简洁地勾勒出一幅幅图景,宛若《天净沙·秋思》一般。而“黄昏”、“太阳”、“日光”、“黄花”这些意象又是具有暖色调的,这种氛围同“天涯我一人”、“海角我一人”的感叹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五言也好,七言也罢,句子的节奏实际上都包含在句子内部的停顿之中。然而汉语本身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格律模式不复可能,偶一为之或许还有新意,但如果大量复制则还需探索。明杰的诗,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诗句的整齐变化、安排来实现节奏、跳跃的。例如《虚弱的理由》中:
真的
自从脚后跟上生长的太阳张开大口
将我的梦我的财富我的后裔吞食
我便无法诉说 虚弱的理由
想起
在我未婚妻将那片沙漠转化成音乐
在我将雨中的情人卡摔在地上的时候
我是如何诉说 虚弱的理由
又如《听说的故事在远方》:
打马扬鞭
挡住你的退路
请你仰望天空
可曾明白太阳阅读你的方式
进入梦幻
阻止你的想象
请你沉入记忆
可曾伤感已久的那份孤独
搁浅幸福
托付你的子孙
请你努力放开
可曾抚摸到那久违的故事
这些诗在诗形上具有较为整齐的变化,所以在阅读的时间效果上也必然产生一定规律性的跳跃和停顿。而这种外求于诗形变换的尝试,又不禁让人想起新月派的历史探索。所以,在我看来,明杰的诗歌创作,往往潜在的都是应对现代汉诗一些基本问题的,或者换句话说,从明杰的诗,可以引发许多关于现代汉诗基本问题的讨论,而这些问题都是应当受到重视的。
二、抒情方式的转变
“诗源情”也好,“诗言志”也罢,都是阐明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但是诗歌又不应当降格为是一种感情的喷射。五四时期不少诗作,今天看起来难免让人觉得太过直白和浮泛,所以如何抒情,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诗读的多了,便会发现,大部分诗歌都是以“我”起笔,句句都有个“我”在,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单调。所以,所谓“陌生化”、“叙事性”、“戏剧化”以及“歧义”、“朦胧”、“含混”、“反讽”等等,实际上都可视为是在探索有别于那种传统浪漫主义式的、主观抒情的方式。明杰的诗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便是抒情主体的消隐,他的是不是直接书写“我”的感受,而往往转化成对“你”的倾诉:
祖父 我们一直寻找你/翻开泥土像翻开历史/土地的血液/展示男耕女织的景象//站在太阳下 祖父/听到你要我们摈弃语言/表演口技/为你熟悉的东西表演//祖父 我们见到了你/长出土地的根如你枯瘦的手臂/而根部发出的一株最小的新芽/多像我们 你血液的子民
——《平民的神话》
夏天 世间多风多雨时/你选择高山 于是/你出现在最高的山上/于是 世界上你是最高的人/你的周围/生长着一些世界上最高的树和草/养育着一些最善良的生灵/飞翔着一些飞得最高的鸟//夏天 当你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你是否忘记/山下有一个仰首才能望见你的人/他日日夜夜开垦山下的荒地/引来大海的波浪/灌溉着大山的根/他日日夜夜不知休息/将你大山的恩情整理
——《最高的山上》
只求你/在这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带来你唇的气息/你手指的力度/你秀发洒落的痛苦与欢乐/你身体的温馨/和五言的沉默//别无他求/我别无他求/只求你/在八月的阳光里想起我时/就发现我在你的眼前/看见我时/你不再躲避/不再犹豫不前/不再不敢向前
——《我别无他求》
饮你的目光 如饮处女湖的甘甜/食你的微笑 如食荒山上的熟果//夜晚里/你只那么轻轻睁一睁眼 就把我的思念勾去/深夜里/你只那么轻轻启动红唇 就把我的魂魄锁住/你可曾想到/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对我是一阵临近死亡的诱惑/你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对我是一种渴求生存的愿望
——《夜晚》
这种例子在明杰的创作中俯拾皆是。还有的诗进而取消了“你”,而完全变成一种感悟和遐想:
人本身就是大地上竖起的一棵裸树/一块不经雕塑而立起的石碑/一个血肉交错的精灵/一朵生亦简单死亦简单的无名花/一根探向天空的手指/一张充满风雨的纸片//人/生来就伟大或者渺小/死去就罪恶或善良/行走就匆匆忙忙风风火火/静立就体无感觉 心无杂念/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一种荒凉/人的生存只能给土地/带来烦恼和喜悦
——《人生之荒》
真的是扑面而来/哦 南风/呷着一口浓郁的乡音/唇齿之间奏鸣着/催促着苞蕾快些开放//真的是说来就来/独自横扫宇宙/将僵硬的无趣的诅咒击穿/把尚未熄尽的欲望/重新点燃//真的是永不回头/哪里还会照应婉约的叹息/在乎逝者的倒影深深/只是一路吟唱/忙不迭地将生灵万物唤醒
——《南风》
歌者 这被人类推到边缘的孩子/手掬杯杯列祖列宗的坟土/十指的光芒照耀荒芜的土地/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歌者 站在季节之外/抚摸民族的灾难/苍茫十指支撑肃穆高大的教堂/远离装满自我的墓穴//歌者 用手孤独的领地/铺满大师灵魂的沉思/空荡的十指漠视万物/只对爱人微微一笑
——《歌者随想之门》
取消“我”采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实际上都是改变了抒情策略,拉开了一种距离,把要流泻的诗情对象化,使抒情变得不那么直接和急促。尤其那种感悟和思索式的表达,在时间和哲学的空间中展开,更锻造了一种磐石的品质,使得抒情更加厚重。应当说,这种对象化的抒情方式已经成为明杰的一种习惯,一种风格。而放在诗歌史中来考察的话,关于抒情的方式、姿态也一直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的风潮褪去了浪漫主义的粘滞和狂热,只是当现代主义的方式方法几近成为诗歌创作的圭臬时,却又衍生了大量的晦涩之制。由此看来,明杰的这种特点虽看似简单,然而却也颇具匠心。
三、关系位置的调节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诗歌呈现出一种“个人化”写作的姿态。立足于对意识形态的抗辩,这种变化应当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使得诗人真正回落到内心世界中来,不再主动或被动承担诗歌本无力背负的那些民族、国家的宏大命题。但是,这种变化也可能导致诗歌资源的偏狭和逼仄,锁闭诗歌拥抱现实世界的胸怀。所以,无论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也好,还是新世纪关于“底层经验”的讨论,包括当下有诗人倡导优秀诗人要和社会有“瓜葛”,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都是在重新寻找和确立一种与经验世界对话的方式。
在我看来,明杰是选择了一种对生活经验进行形而上的加工、淬火的方式。明杰把他的人生三部曲依次命名为“爱情”、“青春”和“生活”。然而我认为明杰最为优秀的作品却不是这三个范畴可以框定的,他最为出色的作品是那些对生活做抽象概括的努力:“巨石沉默/永世不宣的爱情灿烂/水苍凉/叠起完整的流动概念”,“巨石排列的生命/是残留体温的流浪者/水成熟的记忆/是遗落在修筑中的城堡”(《生命驿站·巨石和水》)。这首诗的寓意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做多种解读。“巨石”传达着坚实和完整的意味,而“水”则是一种包容的、浩渺的力量。或许可以把“巨石”和“水”分别理解做诗人对于某种理想的信仰和追求。“巨石”象征了信仰的坚定和浩大,而“水”则预示着追求的曲折和低回。而主宰这一切的,正如诗人所言“是我了/也惟有我了”。《生命本色》一卷中的《巨石与水》或许可以视为是一首同题诗。同样,巨石所象征的信仰是“那一方坚硬的诺言”,而水也喻示的追求则“溶解成黑色丝绸/灰尘一般地蜷缩”,“于是 许多念头彻夜固执/成功的耐性/再也无法改变”。形成对比的是“巨石创造的激情/是方向与方向的简单对话/是音乐的恩赐”,而“水 收割眼睛的象征”,“水浴上追逐的一些圣像/艰辛的光芒和语言的陷阱/无人知晓它们的命运 形态”。“巨石”和“水”是坚韧和柔弱的撞击,“警戒中的旗帜高昂/热爱中的光辉照彰对方/羽翼的前进/和土地的孕育”,通过诗歌的方式——“进入诗歌的乳名”,而最终重又“雕刻一些/巨石与水”,完成一种轮回。
或许诗人对“石头”和“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优秀的石头》里,诗人同样借助“石头”和“水”的对比来抒发情感。的确,“石头”和“水”都是乡土中国里最常见的事物,也可以说是传统五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象征了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从民族心理中提炼出来的两个代表性的物象。然而现代化过程却逐渐使得乡村世界改变为城市世界,所以原本质朴的“石头”和“水”正好巧妙地把这两个景观世界和心理世界连接起来。“辉煌的节日里/一些优秀的石头/浮出水面/它们如暖流的血液/映红了天空”,“谁能想到/这些优秀的石头/竟当面焚烧了情人的证词/然后在故事的情节里/消沉于水中”。不知道对“石头”和“水”的择取中是否有诗人的自况,但是从这组对立的意象中也不难感受到明杰内心世界里,生命的厚重和质朴。它用“生命”的三个侧面来命名他的三部诗集,也正显示了他的诗歌理念。我想在他看来,诗歌就是对生命的感悟。他写了大量的爱情诗、亲情诗、乡情诗和独自一人的浅吟低唱;他游历康桥(《康桥的夜》、《水中的康桥》、《康桥下的蛇》),歌唱黄河(《春到黄河》、《黄河龙》、《故事黄河》、《黄河之声》、《雨中黄河》),他感慨日落(《日落西山》)、体会烟雨(《在雨中》、《微雨》、《一种雨,你无法逃避》),而这全部的所有也正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拥抱生活。在明杰的诗歌里,没有龟裂的土地,描写底层工友的作品也并不多,基本没有直接的现实世界的影子,但你却又不能说他的诗歌里没有现实关怀。明杰是以一种自发的生命情感来写诗,但又逐渐进入到自觉的高度来完成诗歌,这不能不说是对诗歌的尊重和理解,实现了对生命和诗歌两者之间位置关系的出色调节——
所有通向你的路口
全都被你封死
你的音信踪影全无
声声诘问
我在你心中
究竟处在什么位置
抑或还有没有位置
我不再需要鲜红刺眼的欺骗
一个心静如水的人
一个绝不是无病呻吟的人
该拒绝的会拒绝
该放弃的会放弃
但现在不是时候
沉默
并不代表激情不在
大路不通
并不代表曲径通幽
依旧渴望
天黑了
用心炉温暖你
天亮了
用幸福淹没你
——《位置》
作者简介:冯雷,1981年生,男,汉族,山西太原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文学和诗歌理论研究。已在包括《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山西师大学报》等核心期刊在内的学报、学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