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汗出不彻底是怎么回事?

小编导读

汗出不彻主要指患者虽有汗出的现象,但汗出不够透彻的体征。所谓“汗出不够透彻”,是指疾病过程中患者体表汗出旋出旋收的现象,其每次汗出往往难以持续20分钟以上;另外有部分患者属汗出过少,只似有似无,或不彻全身,亦属汗出不彻。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文中找一下答案吧。
01
主要病因病机

(1)寒风犯表:如《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条文中的“汗自出”验之临床,即多属“汗出不彻”,即“旋出旋收”。

(2)风寒闭表,欲解未解。

(3)寒风郁阳,欲透未透。

(4)寒风犯表郁热。

(5)风湿犯表,卫阳微郁。

(6)风湿热犯表,湿邪郁卫。

(7)风暑夹湿犯表。

(8)风水郁热: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中的“续自汗出”,验之临床,即断断续续的“汗出不彻”现象。

(9)风饮郁热,少阳表证兼里。

(10)气阴大虚,阴邪(寒湿水饮)微郁卫气,表欲解未解。

02
汗出不彻机理

(1)寒邪闭表则汗难出,然风邪鼓舞,表风又可鼓动体表津液,营阴外越而汗易出,在风邪与寒邪两种邪气的矛盾作用下,使得患者间断出汗而旋出旋收。

(2)卫阳与风寒之邪相争,正暂胜、邪闭暂减则汗出;然由于邪未净而复闭则汗又收,说明卫阳一时难以完全解除寒闭。

(3)卫阳与风寒之邪相争,虽一时难以完全解除寒闭,但余邪已微。

(4)热欲外透,正胜邪退则汗出;寒邪闭表未净,受闭则汗又收。

(5)风邪鼓舞则汗出,湿邪微郁则汗难出透,故汗旋出旋收。

(6)风邪鼓舞加之热迫津泄则汗出,湿郁卫气则汗难出透。

(7)风邪鼓舞加之暑热迫津外泄则汗出,湿郁卫气则汗难出透。

(8)风邪鼓舞加之热迫津泄则汗出,水邪阻遏卫气加之本身体表水津不布则汗难出透。

(9)风邪鼓舞加之热迫津泄则汗出,饮邪阻遏卫气加之体表腠理津液不布则汗难出透。

(10)真阴亏损则阳气难以秘守而易不时浮越于外,则与体表之阴邪(如湿、寒水、饮)相争,可致一时性的正胜邪却,表气之郁暂解而短暂汗出之效,然由于气大亏而卫必亦虚,与邪争必无力而弱,故阴邪虽微而郁表之势却难以彻底解除,故汗又旋(乍)收。

03
病因病机鉴别

(1)汗出时间短暂(一般几分钟),旋即自收,汗出则恶风寒、发热及头痛等症均明显减轻,汗收则诸症加重,其脉浮。

(2)在发热明显加重之际,或服药后2小时以上则汗出(或微汗出),但不久(多为20分钟之内)即完全无汗,继而头痛(或兼身痛)恶寒明显,且发热甚,其脉浮数,且多兼弦紧。

(3)经服发汗药后,汗出发热恶寒暂减,旋即转无汗,且伴微发热而恶寒、面色红赤、脉浮数、舌质不红苔不黄、小便尚清利。

(4)阵作自汗,旋即汗收,伴恶风恶寒、头痛、面红烦躁,或兼微渴、脉浮数或兼弦、小便黄,或兼咽喉肿痛,咳黄痰。

(5)微发热恶风,肢体酸楚而困倦,汗旋出旋收,脉浮软不流利。

(6)蕴蕴发热,微恶风恶寒,肢体酸疼,或关节红肿热痛而局部反恶寒喜温,发热甚则汗出,旋即汗收,汗收则恶风寒及关节疼加重。

(7)暑天感寒受湿,或过贪风凉后发病,自觉无衣则凛凛,着衣则烦热,身热恶风,困倦乏力,口渴尿黄,汗出旋出旋收。

(8)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3条,然其汗旋出旋收,发热恶风均明显,身肿面肿,口渴烦躁,小便不利、色黄。

(9)见《伤寒论》第48条,鉴别点在于本证恶风寒,汗偶出且旋出旋止,游走性肢体微疼而按之不可得,或短气不得卧,或小便不利,脉浮涩或不流利。

(10)患者属于大病后的后遗症,或长期患病后体虚低热反复迁延。发热于午后或傍晚之后始现或升高,热偏高时则身烦热而汗乍出,汗出即发热大减或退净,原来脉细弱数,此时可伴脉芤或虚大,数分钟之内即汗乍止,渐渐热又至,伴微怯寒;常现气阴两虚之脉证。

04
病种举例

(1)感冒(中风)。

(2)感冒(误治)。

(3)阳旦。

(4)感冒。

(5)暑风初起。

(6)风水。

(7)溢饮。

(8)虚劳兼新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