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莉丝:牧羊女变身世界名模的沧桑泪史
01.
华莉丝·迪里是谁?
她是是第一个登上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黑人模特。
她是第一个公开揭露割礼的女性,当选福布斯30位全球女性典范之一。
她受聘于联合国,出任联合国反割礼大使。
4岁时,她遭到了父亲朋友的奸淫。当她惊恐的跑回母亲身边时,母亲安慰她:“这只是一个故事罢了,不是真的。”然后转身问古班:“羊呢?”
5岁时,她被行割礼。当时,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她只知道割礼是一种成人仪式,她甚至渴望尽早行割礼,以便尽早成为一个大女人。
直到她13岁,她父亲以5头骆驼的聘礼,要把她嫁给一个61岁的老头做第四任妻子。
终于,天性叛逆的她,不甘心陪着糟老头共度余生,决定反抗——逃婚。
从此,她的命运开始改写。
02.
一个人要有多强的意志和坚韧,才能只身赤脚穿越广袤荒芜的沙漠。
《沙漠之花》开篇第一句如是写道:“行走在生命之路上,会遭受风雨,会享受阳光,也会身陷无数飓风的风眼。一个人能否生存下去,完全取决于意志是否坚强。”
是的,如果她没有坚强的意志,早就死在了荒芜炎热的沙漠路上。
在逃婚路上的沙漠里,华莉丝遇到了狮子,因为瘦骨嶙峋没有几丁肉,连狮子也不感兴趣,看了她一眼便走了,她得以脱离狮口。
如果她不够聪明机警,早就被人无数次糟蹋,弃如敝履了。
在逃婚的途中,搭便车的司机企图强奸她,她借口小便获得机会,用石头敲司机的脑袋,把司机砸晕,才得以逃脱被强奸的噩运。
她顶着炎炎烈日,赤脚走在漫漫沙漠,只靠路边的绿植补充水分和营养。
双脚被磨出血,留下满目溃疡、千疮百孔的疤痕。
多年后,模特经理人看到她的脚,仍然被脚上的疤痕吓了一跳。
03.
可她从没有抱怨生活,却依然感激命运的恩赐。
华莉丝在自传《沙漠之花》回忆往事时说,这一定是神的安排,安排她去做特别的事情。
18岁的她,背井离乡到英国流浪,那时她还不会英文,也没有工作证。
她给麦当劳快餐店打工,负责洗碗,抹柜台,刷洗烤架,拖地板,晚上下班回家时总是浑身油腻味。
她说她很感恩,因为至少可以养活自己。
当她曾因月经问题几乎送命,工作时痛苦的倒在地上,她也没有过抱怨。
脑子里萦绕的是外婆说的那句话,“她受了这么多苦,一定是为了值得的东西。”
于是,她勇敢的面对过去,撕开那悲怆惨烈的伤口。
在接受了朋友和医生的帮助下,手术很顺利。
幸运的是,她终于否极泰来。
摄影师特伦斯多诺万发掘了她,帮她登上了1987年倍耐力年历封面。
华莉丝为chanel代言
从此她的人生像开挂似的,频繁出现在顶级广告设计中,香奈儿,李维斯,欧莱雅,露华浓……
每逢不可想象的厄运露出獠牙,她就想起了母亲。
那个哺育了十二个小孩,还不偏不倚的将慈爱风险给孩子们。
她在书中写道,“母亲给了我们这些孩子信仰的证明。她的睿智令再深刻的哲人都相形见绌。母亲这辈子牺牲了很多,却很少抱怨。每一个孩子都知道,无论境况多么窘迫,母亲都会全心奉献,毫无保留。尽管母亲不只一次承受丧子之痛,她依然勇敢坚强,竭尽全力,把活下来的孩子一一养大。她的心灵慷慨博达,美貌和美德都备受赞扬。”
04.
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包容和宽恕,才能面对过去触目惊心千疮百孔的心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她悲悯的情怀。
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她却义无反顾的决定淡出T台。
她创办沙漠之花基金会,反对割礼,为同胞筹款建学校和医院。
她心系索马里,立志要救其他女童脱离割礼的苦海深渊。
她把自己泣血的经历写成一部书《沙漠之花》,唤起世界关注索马里女童的苦难。
在她接受《嘉儿》杂志采访时说,“我不知道你准备怎么写我,只知道那种以时装模特儿生涯为主题的文章已刊登过无数次了。如果你答应一定发表,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决定把自己惨不忍睹、锥心之痛的经历公之于众。
那个已经夺去她亲姐姐生命的女性割礼,那个令她痛苦不堪备受摧残的恶魔仪式。
“首先,它害得我饱受折磨。割礼不但使我健康出了问题且至今未愈,也令我终生体会不到性爱的乐趣。我感到自己残缺不全,而且知道自己无力扭转这种感觉。
其次,我希望让大家知道这种习俗至今仍存。我不但要为自己讨公道,也要为数以百万计曾遭此苦甚至因之去世的女孩仗义执言。”
书籍一经出版,就成为国际畅销书,并拍成同名电影《沙漠之花》。
2010年,华莉丝被非洲联盟任命为和平大使。
《天空的另一半》里,“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或许你已经衣食无忧,却不能不关注另一个世界的艰困,那个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英国诗人查尔斯·金斯莱有一句名言: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或者就像华莉丝说的那样,“少数人所遭受的会影响所有人”。
的确,她用自己坚毅的希望,造福了很多人,在最贫瘠的沙漠里,开出最绚烂的花。
作者简介:郑立寒,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心理自媒体人,专注“心灵成长”和“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