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座山的红色往事
来源:闽西日报
作者:王小庆
这些年,闽西大大小小的山我走了不少,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福建龙岩永定区一座叫作牛牯扑的地方。踏入这座山村,眼瞧着这片醉人的绿意,山风拂面,不亦快哉,便会有种“绿意扑面来,青山满目春”的喜悦情怀。行走其间,缕缕琐事烟消云散。绿意,如同凝碧,映入眼帘;青山,如同智者,庄重宽容。我不由地陶醉于这片风景,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清新,享受着这里特有的山野气息。随着弯弯曲曲的山道,踏进一片密密的原始森林,迎面涌流而出的却是一段色彩斑斓的历史,教人品味再三、遐思翩翩。
走进这座山如同踏入当年如火如荼的岁月,这座山在闽西十万大山里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因为有了当年的那场正与邪的较量、爱与恨的交集,碰撞出无数动人的历史篇章,使得这座大山显得如是之浑厚凝重,令人油然产生敬意。仲春时节,当我再次行走在牛牯扑这座大山山径的时候,迎着扑面而来的杜鹃花香,原先步行陡峭山间的沉重舒缓了不少。此时觉得,弥漫的花香,大山的伟岸,连同流传下来的壮怀激烈,是可以给予人力量的。且行且听当年的故事,不知不觉已经抵达大山深处,远远近近挂在山际的雾霭告诉你,开在深山的杜鹃最是鲜艳。
一路上,我的脑海总是萦绕着如火如荼的牛牯扑当年的红色历史。1929年8月21日,毛泽东同志偕夫人贺子珍秘密来到下山村,化名“杨先生”,住入牛牯扑大山“华兴楼”,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当地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视老百姓为己出,牛牯扑人民也将毛泽东当作亲人一样相待,照顾得无微不至。出于安全起见,毛泽东同志后又搬到离“华兴楼”两华里开外的竹寮。因为地处饶丰山,毛泽东同志还风趣地将竹寮命名为“饶丰书房”。就在这座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书房”里,伟人举起如椽巨笔,书写革命历史的崭新篇章。1979年7月12日,《福建日报》刊载了张鼎丞和谭震林的署名文章《红旗跃过汀江》,文中说:“为了系统总结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29年12月两年多时间红军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在粟裕同志率领部队的保卫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永定、金丰、湖雷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并在牛牯扑竹寮里着手起草古田会议决议草案。”根据张鼎丞、谭震林等当事人回忆,毛泽东在饶丰书房还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初稿,以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即《古田会议决议案》)草案的若干章节。
置身于“饶丰书房”,透过窗户往外远眺。山下是密密的树林,穿插其中的是无数棵挺拔的翠竹,由于地处高处,老远来人便看得真切,且身处遮天蔽日的绿荫映掩下,来人一时也找不到目标,确实是一处最好的藏身之所。前有警卫亭,也是用竹子搭成的,在亭前张望时,总是感觉也有人在亭内用犀利的目光扫射着我,那是高度警戒的警卫班战士吧!饶丰山是如是之平常的一座山,在金丰大山里论秀美只能说是普通,不缺的是高大厚密的树木,以及南方大山的满眼青翠,但你要是走出“华兴楼”,走进了“饶丰书屋”,接受了警卫亭透射出的冷峻,你会觉得这座山就是一本厚重的书,读懂藏在牛牯扑山间的故事,你会觉得无比的精彩与神奇。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山间雾霭沉沉,如同早间的晨雾缭绕,只待朝阳冲破,迎来满天的霞彩。但也无所谓,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你尽可以纵眼远眺,你可以眼观山的俊秀,欣赏山的奇险,品味山的豪迈。俊秀的山生长着无数的奇树异草,千姿百态;奇险的山怪石嶙峋,壁立千仞;豪迈的山峰峰相依,涛风阵阵。我发现其实大山也是有性格的,那是一种刚强,一种力量,浑厚坦荡,无畏无惧。走进牛牯扑座座大山,你才会悉心品出大山独特的个性。
多少年了,那急促的脚步声还在山谷里回荡。那是1929年9月17日,当地反动民团得知有中共要人藏在牛牯扑,悄无声息地向牛牯扑而来。情况万分危急,保卫力量并不多,没有办法与敌人硬拼,而且疟疾缠身的毛泽东行走艰难,山路如此陡峭,用担架抬根本迈不开步子。这当儿,牛牯扑村民陈添裕挺身而出,俯下身子背起身材魁梧的毛泽东,咬着牙向山顶艰难行进,一直背到数里远的雨顶坪。聪明的赤卫队员还想出“倒穿草鞋”的妙招,不出所料,自以为聪明的敌人沿着鞋印追下去,自然是“南辕北辙”,越追越远终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敌人拿房子撒气,竟然将牛牯扑老百姓的“华兴楼”烧毁了,但下山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愈加炽烈。
牛牯扑大山的性格是沉默的,正如牛牯扑所在的下山村革命群众的性格。沉默并不意味着木讷无为,他们坚信共产党为了老百姓,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毛泽东同志离开牛牯扑后,下山村人民并没有被暂时的艰险所吓倒,越是压迫他们越是奋起抗争,更多的村里人走上革命的道路,有的加入红军游击队,有的成为接头户、交通员,只要为党工作,他们情愿抛头颅洒热血,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也不足惜,下山村人民坚持革命斗争20年红旗不倒,直到新中国成立。下山村共有革命烈士59人,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没有忘记牛牯扑人民,1953年国庆前夕,毛泽东亲自嘱咐中央办公厅,给当年救过自己的陈添裕发出请柬,请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虽然陈添裕家中有事没有去成,但下山村人民对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铭记于心、感恩于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偏僻寂寞的牛牯扑,因为有了人民与领袖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人津津乐道,早已不再寂寞。山间,行走在若隐若现山道的人们,总是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充满一段共产党和人民鱼水相融的生动历史。置身牛牯扑就如同置身于火热的历史,触摸历史,铭记历史,感怀历史。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潺潺的溪流、汩汩的泉韵、混响的天籁,就是它默默的诉说;那浑厚的松涛、昆虫的齐鸣、山间的交响,就是它清亮的歌喉,更是对流逝岁月之动情怀想。那形似伟人晚年头像的“主席山”,更是叫人感叹牛牯扑大山的神奇,感叹下山村人民与革命领袖的不解之缘。
牛牯扑下来就是村子了。从山下到山上,我们还一路谈论着下山村的华侨英烈陈康容,到了村里便迫不及待地参观烈士的故居望森楼。这位美丽的缅甸归侨女性,坚信跟着共产党中国有希望,坚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40年7月16日被当地保安团兵抓获。她宁死不屈,在《自首书》上写道:“青春无价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岂惧剥重皮!”1940年8月16日夜,陈康容被残忍的敌人活埋,牺牲时年仅25岁,在最美好的岁月里散发出最绚丽的光华。
阅读一座山,真正读懂这座山,必须阅读这座山的全部内容。牛牯扑这个地方的山并不大,但它简直就是巨大、厚重的历史书卷,匆忙奔走着人们,不妨来这里走走,放慢你的脚步,静静聆听这天籁之音,深入感悟这蕴含的真理,让徐徐扑来的山风洗涤我们的心灵,让这场虔诚的洗礼,纯净我们芜杂的内心,荡涤我们心中的尘垢,让我们的胸怀变得澄澈透亮。牛牯扑就是这样一部图文并茂的好书,是值得人们精心品读的名篇佳作,细心浏览,您将读出忠诚、坚贞、希望以及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