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就该是这样的
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文章摘自于《战国策·齐策》,文章的大致内容如下:
邹忌是齐国人,身高八尺,身材修长,相貌英俊。他早晨起来对着镜子正衣冠时,随口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英俊漂亮呢?”,妻子告诉他,他比城北徐公帅。后来,邹忌又将这个问题分别问了妾和客人,得到的答案跟他妻子说的一样。
有一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一看,自己没有徐公英俊,尤其是对着镜子一照,发现自己跟徐公的差距更大。邹忌迷惑了。
经过一番思量,邹忌想清楚了,妻子说他英俊,那是因为偏爱他;妾说他帅,那是畏惧他;客人说他英俊,那是有求于他。
邹忌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就上朝告诉了齐威王,他的目的是希望齐威王通过自己的事例,让齐威王积极接纳天底下人的建议。齐威王还真的听了邹忌的话。
他下令,当面指出齐威王缺点的,得到上等赏赐;写信指出齐威王不足的,得到中等赏赐;即使背后议论,最后意见和建议被齐威王听到的,也可得到下等的赏赐。此令一出,齐国进谏的人门庭若市,一年后,进谏的人慢慢地就没有了。
燕、赵、韩、魏等国家听到齐威王纳谏的事,都到齐国来朝觐。齐国不通过战争让邻国直接屈服于朝廷。
邹忌是明白人,他没有被妻妾及朋友忽悠;齐威王是明白人,他听信了邹忌的谏言,最终,齐国强大了,这是明白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将历史与现实对比,能存下来的历史其实还是为了教育人的,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人都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记得前几年我发过牢骚,有人官当得比人大,他的网球都打得比人好。其实,不是领导的球艺好,而是马屁者说领导的球艺好,久而久之,领导也信了。
记得几年前当一个赛事的评委,理论上,作品到评委手上的时候,应该是匿名制的,可那次,我就看到了一件作品里是署名的,且后面还注明了职务。那个职务着实不小,没有匿名的事,估计也是组织者“无心”的过失。
难题交到评委手上了,其实吧,谁获奖跟评委没关系,既然,组织者都这样“关照”领导了,我们也不该不识趣。顺带说一句,我也是明事理的人。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从保护领导的角度出发,我还是给出了真实的成绩。假如这次领导真的得了高分,下属真的把领导给宠坏了,因为,领导会相信评委的评比是客观公正的,她平时被领导吹捧的能力,现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检验。
事实上,领导是标准的外行,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她的能力都得不到及格分数。我们不能助纣为虐。但愿,落选后的领导,能做跟邹忌一样的反思,为什么以前下属都说她厉害,害得她不自量力地参加这么专业的比赛?
前面说的是被人忽悠的事,其实有很多时候,还有自己忽悠自己的事。
人总觉得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听课的时候,总觉得老师讲的多么没有层次、不生动之类的,假若自己走上讲台会如何如何的,事实上,自己真的上了讲台,可能跟老师讲的比起来不知道差了有多远,可自己就是认识不到。
比如,我就一直觉得自己讲课不错,我一定能讲出大家喜欢的东西,可每次不管我如何地提前准备,如何地进行台下演示,真的到了台上,最后的结果都是让我大跌眼镜,以至于,每次下来都期待下一次上去补场。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以至于我最后都得出结论,只要上去就会尴尬地下来,越是信心满满,越是狼狈不堪。我分析,这是自己把自己看高的结果,我就是这个水平,我也就这样的演讲能力,老师小驴拉大车,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堪。
事后想想自找的烦恼,自己都觉得可笑。我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怎么就一直把握不了自己的脉呢?
老古话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似乎很知己知人,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别说认识别人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