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曾是审计人】形式上的审计发现是问题吗?

在遵循性审计项目中,时常会遇到被审计对象这样的反驳:“你们审计每次提出的问题发现都是形式上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也没有实质影响”。

那么,“形式上的问题”到底算不算问题,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呢?

首先,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我们需要确保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做支撑,并且,依据要精准,精准很重要,否则审计发现可能真的会没有说服力。

其次,再来看对于“形式”的理解。在被审计对象眼中,有些审计发现只是没有遵循内控流程走完形式,但实质风险被认为已经评估并把控过了。比如,以投资业务为例,按照公司制度要求,在池债券需要研究人员定期上传更新的研究报告。审计人员通过抽查发现某只债券入池已经很久了,但研究报告的数据依然停留在初始入池的阶段,这明显不符合公司制度的要求。此时,被审计对象会反驳说,对于该只债券的风险日常会随时监控,还拿出了定期在风险会上的评估报告作为证据。面对这样的情况,审计人员要不要继续坚持提出问题,并要求被审计对象立即整改?也许有些同志在这时候会动摇了,一方面想到的确也没什么风险,确实只是形式上没有按照公司制度去做;另一方面想到如果坚持下去会不会让业务部门觉得审计太死板,将来更不好开展工作。

好了,举完了例子,也许大家应该明白这里要说的'形式上的问题”是什么了。笔者曾见一位审计战线上的“老江湖”是这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当时他和被审计对象说:“如果咱们认为这个属于形式上的问题并无实质风险,那就请贵部门提议修改公司制度吧,不然我们审计职能按制度去说话。另外,如果贵部门认为可以对这个问题的风险承担责任,那需要贵部门写一个承诺证明,这样我们审计才能不提出这个问题。”笔者记得当这位“老江湖”说完这几句话时,被审计对象当时话峰就软下来了,最后还是接受了审计建议,做出了整改。

其实,上面的例子更像是一个审计沟通的案例。但是从这位“老江湖”的口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只要是有精准依据的审计发现,便没有形式和实质的区分,所谓的“形式上”只是被审计对象给下的定义,审计人员不能被被审计对象带进逻辑的谬误,头脑要始终保持清晰。如果认为遵循制度流程都是形式主义,那么制度流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当然,如果被审计对象能够拿出证据说明某项制度规定确实是没有意义,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那么才可以说我们审计人员据此提出的问题是“形式主义问题”。不过这时候,这个“形式主义问题”依然是个问题,因为审计人员就要提出对该项制度进行优化的问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