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家贼难防、心花怒放,这些词语竟然都出自佛教
佛教的传播时间长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常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原本就都是佛教名词。
而在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一生一世
释迦牟尼提出的“三世说”,经过历代佛教学者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划分时间过程的体系。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对于众生而言,称为“三生”, 即“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
佛教认为“一生”不过是生死轮回中的一个环节,谓之“一期生死”。作为成语,“一生一世”用来形容一生,从生到死,一辈子等。
味同嚼腊
《楞严经》卷八: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腊。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 “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 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 富翁惊问何故? 木匠答道: “作三重楼呀! ”富翁急忙说: “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 ”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 如《维摩诘经‧嘱累品》: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发品》: “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
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 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家贼难防
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 “问: 家贼难防时如何? 师曰: 识得不为冤。 ”
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
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 《圆觉经》: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
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 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 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
后来,人们就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劫后余生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 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 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
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
回光返照
禅宗语录中多见此语,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唐代临济义玄禅师谥慧照):“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据我见处,实无许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
《宗镜录》卷二三:“若舍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养。”
“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
后多用“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兴奋,也用以比喻旧事物灭亡前表面上短暂的兴旺。
隔靴搔痒
不透彻,不贴切,抓不住要点,无济于事,谓之“隔靴搔痒”。此语本于《五灯会元》卷八:“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契稳)师曰: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独一无二
语出《大般涅槃经》卷五:“又解脱者,名为寂静纯一无二。如空野象,独一无侣。解脱亦尔,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谓真实的解脱教法,只有一乘。
脚踏实地
语出《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条:“僧却归雪峰,举似玄沙语。师云:'汉俱隐也。’其僧却归玄沙举此语,玄沙云:'中和尚脚跟不踏实地。’又时玄沙上雪峰,师收一脚而行。沙问:'和尚作什么?’师云:'脚跟不踏实地婆。’”
禅家主张“悟后牧牛行”,认为见性后仍要踏踏实实地在事上磨练。又有“脚跟点地”之说,意义近似。
斩钉截铁
语出《景德传灯录·道膺禅师》:“问:'学人拟欲归乡时如何?’师曰:'只遮是。’新罗僧问:'佛陀波利见文殊,为什么却回去?’师曰:'只为不将来,所以却回去。’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
原喻禅门顿悟果决之词,与云门宗三转语中“截断众流”义相似。后比喻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如《朱子语类》卷五一:“看来,惟是孟子说得斩钉截铁。”
七上八下
语出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形容无所适从或心神不定。
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九回:“探春道:'林丫头刚起来了,二姐姐又病了,终是七上八下的。’宝玉道:'二姐姐又不大作诗,没有他又何妨。’”
灰飞烟灭
语见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卷上:“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比喻人亡或事物迅速消失。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 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 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 《法华经‧寿量品》谓: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
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 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 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