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本草:乌梅

日期:2021年02月16日

感悟:中医是一回古文化之旅,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有诗有远方。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mume(Sieb.)Sieb.et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作为药用以“梅实”为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乌梅”为名则首见于《本草经集注》。再之前,《诗经》当中说“摽有梅,其实七兮”、“墓门有梅”,这和今天人们所知的乌梅生南国不同,看来在春秋时期,乌梅在我国陕西、山东等地有分布。直到南朝时期《名医别录》也说乌梅“生汉中”,也可印证早期乌梅曾分布于黄河流域。但是后来的乌梅产地有所变化了,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说“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此时的乌梅有南移的记载了。以宋为界,宋之前的乌梅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为道地,宋之后的乌梅则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的两湖、四川、安徽等省市。古往今来,植物产地异变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诸如锁阳、黄芪、丹参、肉苁蓉、人参等等众多的植物随着大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以想象,传统认识下的植物也不可能不会发生性味的改变,这是必然的。民国时期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记载说:“乌梅,杭州出者,肉厚、核小、色黑、性潮润着,佳。绍兴枫桥出者,性燥、核大、肉薄、色黑微黄者,略次。别处出,总要肉厚、色黑、性糯为佳。”此时认为乌梅以杭州产的最佳,绍兴枫桥产的略次,其他地方产的肉厚、性糯的品质较好。2000年巨变,秦汉时期北方的梅实现如今早已演变为南方的乌梅了。古代本草典籍中,与乌梅相应的还有其加工品白梅。陶弘景先生《本草经集注》中讲白梅“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本草图经》载其“亦入除痰药中用”。乌梅于白梅的加工工艺自然不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腌曝干为白梅。”而今,白梅已经不再使用。

你 印子月 - 暗恋·橘生淮南 影视原声带

乌梅,其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中被描述为“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较早使用乌梅的是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中乌梅丸为蛔厥主方,又主久泻久痢。方中乌梅为主担当,乌梅酸能安蛔,也可涩肠止泻。蛔厥,“厥”者,“逆气”也,故又称“厥逆”。临床以“脉微而厥”、“时烦”为必有症状,“吐蛔”或“久利”为特征性症状。蛔厥的病理机制为上热下寒,蛔动不安,上扰胸膈而致。由此,这就不难理解乌梅“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的功用了。现代研究乌梅也有乌梅也有抑菌、镇静、抗惊厥、利胆、麻醉蛔虫的作用。同时,乌梅也有降血糖、促进肠蠕动、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护肝的作用,所以现代也常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等出现乌梅丸症候群的病症。乌梅也有敛肺止咳的效用,其镇咳的有效部位为核壳和种仁,镇咳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苦杏仁苷有关。乌梅与杏仁镇咳成分一致,但两者的机制却各自有别,乌梅敛肺、杏仁降逆,各有所用。乌梅止咳或许也是神农氏“主下气”的认识之一。“去青黑痣”后世发展为“治一切恶疮肉出”,这一理论现今又被演绎为乌梅治疗肠息肉、结直肠癌,且常常与白僵蚕配伍使用。其余“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着实令人费解,《名医别录》也说其“利筋脉,去痹”。有网络报道说乌梅具有降尿酸作用,可缓解痛风,如果为真,这也许可验证神农氏此说不谬,且留待考证。此外,药理学研究尚发现乌梅有抗过敏、防止结石、抗生育等作用,因此,可以预见乌梅还有更多的使用空间等待挖掘。以上古今相悖乎?否也,古今一体。经验与科学,中医之双臂,安能缺之!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马克·奥勒留《沉思录》

VX:beijing778812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