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本草:少棘蜈蚣
我国有十一种蜈蚣,常见的有少棘蜈蚣、多棘蜈蚣、黑头蜈蚣、哈氏蜈蚣、墨江蜈蚣、横棘蜈蚣等等。到底哪一种蜈蚣才入药呢?还是讲所有蜈蚣都可以入药呢?这就需要进行多种研究,其中一个研究的内容就是古人的药用习惯究竟如何,借用古人的药用经验,可以说是一条捷径,这也是中医的价值所在。蜈蚣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不过是书并未提供任何关于本草形态的描述,也就毫无线索可言了。南朝《名医别录》中说“赤头足者良”,宋代《本草图经》也说“以头、足赤者为胜”,《本草衍义》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明代《本草纲目》云:“节节有足,双须歧尾。”据此,现代考证药用蜈蚣应当是少棘蜈蚣 Scolop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因为外形相似的缘故,其他蜈蚣也有入药,这种现象在清代较多见,如《本草备要》、《本草求真》、《要药分剂》等多部本草著作中提及的蜈蚣为“赤足黑头者”,这种蜈蚣实际是墨江蜈蚣 Scolopndra mojiangica Zhanget Chi。现今的蜈蚣药用标准中还是遵从早期的用药习惯,仅收录少棘蜈蚣,其他种类的蜈蚣视为伪品。
蜈蚣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载“主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时珍说: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时珍所言与神农氏大意相同。蜈蚣以治风见长,其性擅走窜以辟秽,所以能疗鬼疰、温疟、去三虫。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蜈蚣“最善搜风”,认为蜈蚣即擅长治疗外风,“其性尤善搜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也擅长治疗内风,“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除治风外,南朝《名医别录》讲蜈蚣“主治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张锡纯则谓之“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张氏也记载以蜈蚣治愈噎膈的案例,并感言“治噎隔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彰显蜈蚣抗癌之效。古人种种经验证实,蜈蚣者,诚为治大风良品也!但似乎又不仅仅局限于此,现代临床又发现蜈蚣也有兴阳之功,似乎也是对其为足厥阴经药的一个注解,但其内在的机制仍需深入探究。蜈蚣入药,张锡纯强调“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因本品有毒,故建议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