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胞宫

本文拟结合文献,对女子胞宫的名称、形态、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生理、病理、治则作一探讨。

一、胞宫的名称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胞宫的最早记载出于《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称为“女子胞”;《灵枢·水胀》篇简称为“胞”;《灵枢·五色》篇称为“子处”。《神农本草经》槐实条下称为“子藏”;紫石英条下又称之为“子宫”。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矾石丸条文中,简称为“脏”;小柴胡汤和大黄甘遂汤文中又称为“血室”。隋《诸病源候论》的“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中,称为“胞藏”。唐《千金要方·妇人方》中,称之为“儿生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中,又有“血脏”、“胎脏”、“宫脏”等不同的名称。明《医学正传》产后篇中,则简称为“宫”。清《医宗金鉴》转胞条中又称之为“血胞”,以其与“尿胞”相区别。此外,《妇人大全良方》还有“胎宫”、《陈素庵妇科补解》还有“子室”的称谓。但历代文献以胞宫的称谓最普遍。

二、有关胞宫形态、位置的描述

关于子宫形态的具体描述,首见于元·朱丹溪的《格致余论》,朱氏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处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岐,一达于左,一达于右。”[1]《丹溪心法》一医案中还有类似的描述,“一妇人产子后,阴户中下一物,如合钵状,有二岐,其夫来求治,予思之,此子宫也,必气血弱而下坠,遂用升麻当归黄芪大料二贴与之……”[1]朱氏首次对子宫及输卵管的形态作了描述。然而限于历史条件,丹溪又有受胎于右子宫属女,受胎于左子宫属男的错误说法。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对子宫的位置作过描述,他说:“夫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2]张景岳对子宫位置的描述比较确切,并证明当时已经用手经阴道探触子宫,只可惜在当时并未将其作为妇科检查的手段。清·冯兆张在《女科精要》中对丹溪将子宫分左右之说提出异议,他说:“今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是妇人胞门有两子宫矣,似属凿空无据,……若云盛於左子宫为男,盛於右子宫为女,假如品胎、骈胎,则子宫必有累累耶!”[3]冯氏的观点,是认识上的进步。此外,冯氏还提出先天性无子宫的论点,他说:“然造物有不毛之地,人应之,妇人有无子宫者,……”[3]虽然这个结论出于推理,但的确是一种与现代医学相吻合的大胆的创见。

三、胞宫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生理功能

胞宫位居下焦,与心、肾二脏的关系比较密切。《素问·评热病论》云:“胞脉者,属心而终于胞中”;《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胞宫还与冲、任、督三脉直接联系。《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络循阴器”,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中则直接指出:“其阳者,起胞中,从少阴之后,行太阳夹脊之中道上巅,历百会都庭以统宗诸阳,其名曰督。”[4]

其他脏腑与经络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与胞宫发生联系。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下输充养胞宫。女子到了二七之年,肾气日充,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胞宫发育逐渐充分,开始发挥行经、孕育的生理功能。十二经脉象河流,奇经八脉象湖泊,冲脉为血海,是诸经气血之大汇,在天癸与任脉的作用下,血海按时蓄盈满溢,产生了月经。男女媾精,成胎于胞宫,精血由任脉下行充养胎儿,月经不潮,胞胎日长。分娩之后精血上行为乳,以哺养婴儿,胞宫失养,其形略小。回乳之后,精血又复下行,按期蓄泻,月经复潮。女子到了七七之年,任脉虚,太冲脉衷少,天癸竭,精血不再下行充养胞宫,胞宫萎缩,丧失行经、孕育的功能。

胞宫是一个中空的器官,具有排泄经血与娩出胎儿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它的功能与腑相似;但由于它能孕育胎儿,聚精血以供养达十月之久,这又是它不同于一般腑的地方,故《内经》称之为“奇恒之府”。

四、胞宫疾病的治疗原则

由于胞宫是功能上既藏又泻的奇恒之府,所以治疗时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补、泻不同的方法,以补来治疗胞宫的过度亏耗,以泻来治疗胞宫的蓄积无度,这是胞宫疾病的治疗原则。胞宫是女子全身各脏腑器官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胞宫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全身,其他脏腑的疾病也可以影响胞宫。因此在治疗胞宫疾病的时候,要照顾到其他脏腑的疾病,这样才能取得卓著的疗效。下面就胞宫疾病的治疗方法作一归纳介绍。

(一)温法  即运用暖宫的药物治疗宫寒诸疾。1.宫寒不孕:《本草经》称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经心录》用吴茱萸、川椒末,为丸纳阴中,治宫寒无子。2.宫寒妊娠腹痛:《金匮要略》以附子汤治之。3.宫寒胎萎:可用《金匮要略》白术散温宫养胎。4.宫寒痛经:可用《妇人良方》的温经汤。5.其他疾病:若属风寒客于胞中之带下、崩中、经水衍期等,均可用温经汤主之。除了内服或阴中纳用暖宫药之外,用艾灸下腹也是暖宫的良好方法。

(二)清法  即运用清热或解毒的药物清除胞宫内的积热蕴毒。1.热入血室:初起用小柴胡汤,若热与血结,加生地、丹皮、桃仁之属凉血化瘀,甚者以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2.胞宫湿热或湿毒的带下、出血、小腹痛:可用败酱草、紫地丁、红藤、椿根皮、贯众、黄柏等药。3.宫热不孕:治疗亦以清宫为主。

(三)升法  运用补气升提的药物治疗中气下陷胞脉松弛的子宫脱垂症。如用补中益气汤治之;有局部用吴茱萸暖宫;又有用枳壳煎汤浸之治疗的。经临床实践证明,枳壳具有明显的升提作用。或用蓖麻仁研膏涂头顶百会穴。

(四)下法  运用破积攻下的药物使胞宫内的瘀积得以导下。1.产后瘀血腹痛:《金匮要略》以下瘀血汤治之。2.瘀阻胞宫不孕:《千金要方》用朴硝荡胞汤治疗。3.治疗人工流产或产后胎盘残留、膜状痛经等,用攻下药物后可使残留的胎盘或过厚的子宫内膜排出。

(五)补法  即运用滋养补虚的药物使虚损的胞宫得以复元。如用胶艾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或吴鞠通的二十四味专翕大生膏、天根月窟膏等久服,以其有大量血肉有情之品及厚味补养精血的药物来填补胞宫冲任的虚损。

(六)消法  1.运用活血消癥的药物来消除胞宫内的癥积。《金匮要略》主张用桂枝茯苓丸治疗。2.运用消水渗湿的药物消除胞胎中过多的胎水。可用全生白术散及早治疗。

(七)涩法  用固涩的药物治疗胞脉不固而致经、带滑脱不禁之疾。常用药有海螵蛸、龙骨、牡蛎、血余炭、五倍子、白果、金樱子等。此外,湿热带下常与清法同用,虚寒带下常与温补法同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梦雷:《医部全录》,85页,36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张景岳:《类经附翼》,卷三,《求正录》,见于《类经图翼》,43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3]冯兆张:《女科精要》,卷17,第23页,26页,大文堂刊本(木)。

[4]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11,奇经八脉门,第7页,宣统元年石印本。

发表于《新中医》1987年第2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