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

▲ 图片来源:摄影师 aimue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学家

北大心理学博士

01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一期)

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去改变一个观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有选择的。即便他已经30岁、40岁、50岁了,他都可以选择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前进还是停一下,他永远都可以有选择。

02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自私”很多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二期)

你小时候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吗?当你自己一个人玩的时候,有被大人催着去找别的孩子玩吗?你是不是也有点自责,是不是自己喜欢一个人待着是不对的,和别人在一起才是对的。

03

孩子现在已经很好了,只是你没有发现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三期)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在上学中、工作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你发现自己的一个过程。

你要去慢慢地了解:我到底是谁?我喜欢待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在什么时候觉得最自在?我做什么事情是最享受的?什么事是可以寄托我的所在的?

04

孩子如果没有空间去表达感受,

问题就会升级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四期)

整个中国过去的文化就是有一点点在鼓励“躯体化”的一个文化。一个人要是说我不想上班,我们就会说你怎么可以不想上班,你必须得去上班。我们只能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别人才会觉得你生病了就情有可原。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去留给别人一个情感表达的空间感受,允许大家用表达感受代替升级为“躯体化”的生病。

2021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