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


▲ 图片来源:摄影师 aimue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学家
北大心理学博士

01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一期)
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去改变一个观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有选择的。即便他已经30岁、40岁、50岁了,他都可以选择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前进还是停一下,他永远都可以有选择。
﹀
﹀
﹀

✨


02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自私”很多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二期)
你小时候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吗?当你自己一个人玩的时候,有被大人催着去找别的孩子玩吗?你是不是也有点自责,是不是自己喜欢一个人待着是不对的,和别人在一起才是对的。
﹀
﹀
﹀

✨


03
孩子现在已经很好了,只是你没有发现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三期)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在上学中、工作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你发现自己的一个过程。
你要去慢慢地了解:我到底是谁?我喜欢待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在什么时候觉得最自在?我做什么事情是最享受的?什么事是可以寄托我的所在的?
﹀
﹀
﹀

✨


04
孩子如果没有空间去表达感受,
问题就会升级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第四期)
整个中国过去的文化就是有一点点在鼓励“躯体化”的一个文化。一个人要是说我不想上班,我们就会说你怎么可以不想上班,你必须得去上班。我们只能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别人才会觉得你生病了就情有可原。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去留给别人一个情感表达的空间感受,允许大家用表达感受代替升级为“躯体化”的生病。
﹀
﹀
﹀

✨


2021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