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旧闻(7
内家拳旧闻三十九——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旧闻
老熊叙述:关于天津中华武士会,据我所掌握的来看,成立于1912年没错,问题是,在宣统二年时,李瑞东先生就和其金兰兄弟李存义、张兆东等人在天津创办了一个“中华武术会”,但是,当时由于客观原因,中华武术会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形成多大影响力。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宣统二年成立“中华武术会”,单就其名称来说也还是属于非法的,所以响应的人不会太多。另一方面,当时清廷也无暇顾及这类事务,尽管中华武术会对于清廷来说属于非法,竟也无人过问,只是中华武术会没有成功,散了。后来,民国元年时,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遂下帖请李瑞东先生担任其拱卫军武术总教长,李瑞东先生推脱不过,也就赴京任职了。同年,李瑞东先生到天津与盟兄弟李存义、张兆东,朋友的弟子李书文等人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成立这样的组织在当时是经过袁世凯政府许可了的。需要说明得是,李瑞东先生并不是常在天津,而是由自己的弟子李进修等人代为执教。而李瑞东先生自己则常在北京任所,偶有重大活动,先生才去天津。中华武士会的会址设在天津中心公园的大四合院内(此处曾为清朝的造币厂之一),李瑞东先生一派占北正房东屋,李存义、张兆东占北正房西屋,其余各派各占厢房。李瑞东先生担任中华武士会名誉会长。期间在李瑞东先生的倡导下,于中心公园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有意思得是当时称为“天下英雄会”,先生主持了大会,并亲任“总裁判长”,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武术名家前来参加。当时的武术比赛还没有分类,拳法套路、器械套路、气功和各种表演都混在一起进行,而且也没有对抗性的比赛(主要是怕伤人)。最后由裁判们凭印象排名次。这当然很不合理,但毕竟是初次举行武术比赛,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
比赛的最后,大家一致要求李瑞东先生作表演,先生推托不过,就在场地中表演了一手功夫:用一把单刀刀尖冲下,用一根手指顶住刀把,将单刀顶入三合土夯过的坚硬的地面下,然后用两根手指夹住刀把,将单刀拔出,只留刀尖在地面下,然后跃上刀把,一只脚站在刀把上。先生二百余斤的体重竟没有将单刀压下去一丝一毫,胖大的身躯随着刀把颤动着。顿时全场震惊,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最后裁判们在排名次时一致要将先生列为第一,先生执意要把一位练铁线拳(“线”字不一定对,是这个音)的拳家(失其名)列为第一,最后裁判们将先生的表演列为第二,李存义的表演列为第三,沧州李书文表演的大枪列为第四。
以上情况是由李派第三代传人李仰真老先生以及其他李派传人讲述的,李昭印,号仰真,出生于1883年,是李瑞东先生的弟子李进修的侄子,曾经在1912年参加了中华武士会,并长期留在那里工作。据老人的讲述,李派长期留守在中华武士会的主要是李进修的儿子李昭堂、李昭棣,李瑞东先生只是不定期地去看看。
先生一直在北京从事武术教学,直到191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因煤气中毒逝世的前两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八日才从北京回到武清家中过年,这一点和李瑞东先生亲属的说法是一致的。而且在民国出版的武术书籍上所记载的相一致,应该是确凿的。李仰真老人曾经亲自接触过李瑞东先生,而且还受过先生的指点,对其师爷的经历是比较了解的。李仰真还曾在南开中学协助其师叔蒋治中(李瑞东先生的弟子)创办“广武学会”,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是张伯苓先生。李瑞东先生的另一个著名弟子李子廉(是先生的亲外甥)也曾在天津教拳,李子廉的弟子主要有两位比较著名,一个是郝铭,一个是山东人杜咸三(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当时在天津从事教学工作),郝铭字金沛,是京剧名家郝寿辰的胞弟,1936年中国出席柏林奥运会的领队就是郝铭先生。
李瑞东先生曾经在清宫当了六年侍卫兼教师,后来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先生在该年年底辞职回武清,处于半隐居的状态。这一阶段,先生潜心研究武学,将平生所学六大门派的武术融会贯通,创李派太极拳,并广泛传授弟子。
直到1912年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派人下帖接李瑞东先生赴京,先生才再次进京,此后一直在京从事武术教学。这是很确凿的事,其实先生在袁世凯的手下做事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毕竟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李派传人一般不愿意提起李瑞东先生的这段经历,但历史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抹去。
二十多年前,大成拳传人王选杰撰文《两个武术家在旧社会的遭遇》说什么李瑞东先生在逝世前的一个月,和王乡斋比武给袁世凯看,事实上袁世凯早在1916年六月即已病死,也就是说在李瑞东先生逝世之前的一个月,袁世凯已经死去半年以上了!李王比武给袁世凯看,逻辑上怎么能够成立呢?还有的意拳传人在《武魂》发表文章说在1903年,王乡斋比武战胜了李瑞东,因此李瑞东一气之下离开北京。事实是王乡斋出生于1890年(户口记载),1903年王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自一人到北京与李瑞东先生比武呢?还有的意拳传人说什么1913年,王李比武,李瑞东败北后一气之下离开北京,“因此武林中有王乡斋气走鼻
子李之说”,事实是李瑞东先生是在191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逝世前两天(腊月二十八日)才从北京回家过年,何来“王乡斋气走鼻子李”之说呢?
李瑞东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拳论和笔记,对自己的学艺得传经历以及个人经历有一些比较详尽的记述,有的事件还记载了年月日。因此,李瑞东先生一生的经历是清晰的。先生创中华武士会,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也是不言而愈的。
内家拳旧闻四十——“张占魁生平轶事”的补充观
瀛轩叙述:“张占魁生平轶事”是一篇黄积涛的文章。其中隐略并改动了几个事实,现补充如下:1 、张占魁最早是跟周玉祥学八卦掌,后来因为他帮助程庭华打赢了一场官司,要回了程家的10几亩旱田,才得到程庭华的传授。当时董海川已死,由于张占魁与李存义是结拜兄弟,于是程庭华要张占魁在董海川坟前递帖,名义上算是董海川的弟子,实际上张占魁是跟周玉祥和程庭华学的艺。
2 、张占魁只是在华北运动会上做过国术比赛的裁判长,在杭州、上海及南京五运会上都不是裁判长。
3 、所述“谁不服气直接找我张占魁”之说纯熟子无须有,未见于当时的任何记载。
4 、张占魁与韩慕侠过手,本来因张占魁年长,其体力不支而处下风,张渐渐不敌,这时李存义看不过去,大声呵斥韩慕侠住手,韩刚一住手,既遭张占魁一掌,将韩打得吐血。因此韩慕侠与张占魁从此反目。张占魁晚年感觉对不起韩慕侠,主动与韩慕侠接触,其师徒间的隔阂逐渐淡化,张占魁也承认韩慕侠的反八卦确有可取之处,于是嘱咐其晚年的得意弟子赵道新向韩慕侠学习反八卦。赵道新比韩慕侠年轻31岁,与韩切磋时,赵竟不敌,屡屡被击倒。于是赵也深服大师兄韩慕侠的功夫。
netevil 叙述:一、张占魁虽名为董海川的弟子,实际其八卦掌得自程廷华,这一点张先生也承认,马金镛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此。程廷华代师传艺已是公认事实。
二、为什么有记载才一定是真的,没有记载就不是真的吗?历史上的记载就一定真实吗?如现在见于报刊的一些骗人鬼话,在若干年后变成了史料,也就因此而真实了吗?难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有人去记载吗?您是否翻遍了当时所有记载了呢?
三、师兄弟之间切磋可能互有胜负,这是正常现象,并不是谁胜了一局就表明谁高过谁,韩慕侠和裘稚和切磋也曾失过手,裘将此编入了其所创的“螺旋拳”。
其拳的名目大都有来源,如“顺风扯旗”就是源于上文中张占魁与左振英切磋时的一招,其师兄弟韩慕侠、赵道新及其他名家的搏斗经验也都做了有机融合。
这一条是泛泛而论,并不是要反驳上述第四点。
问到底叙述:赵道新生前尊崇的前辈是张占魁和吴翼晖,赵道新不认为王芗斋有什么真实的功夫。更不认同王芗斋的拳理。赵认为他与王芗斋的结识的唯一收获就是,能有王这样一个经常过手的陪练。在他们的切搓中,开始是互有胜负,王曾用冷手突袭将赵击倒,赵道新也曾将王芗斋踢得站不起来。到后来王芗斋只剩下挨揍的份儿了。于是后来也就使这种切搓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再后来连游戏也很少一做了。从赵的心会掌与大成拳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就可以反射出赵对王的拳术的认识。但是,当今的大成拳门人硬要把赵的心会掌拉入其大成拳的体系,不能不说这是由于大成拳技术内容空虚、贫乏所致。
小辈叙述:尽管如此,王芗斋还将是赵道新列为自己弟子,薄家骢的《意拳——中国最新实战拳学》里收录了王芗斋手书的弟子名录,其中就有赵道新,此书尚有赵道新拳照一张及其拳学论丛。
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
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因此肖功卓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
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关系很好的。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定理。既然府内派传人从来也没承认过是从李派学过拳,而且李派也没承认向他们传过上述内容,那么绝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结论。
李派很保守的,一般来说象“太极五行捶”传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绝不向外人传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传人打听一下。笔者以为,所谓府内派,称谓虽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这一点也不会错。对照一下李派和府内派的拳谱,可以搞清好多事的。关于肖公卓创拳,此为臆说,根本就不能成立,也不符合逻辑。至于专业学者他们也要遵重客观历史,也要讲道理。也不能靠主观臆断来考证历史。
李派第四代传人张绍堂先生曾经和府内派的传人接触过,张先生说,府内派那个传人把李派也称作府内派,当时就遭到了张绍堂的反对。张绍堂对他说:“李派就是李派,我们从来就不叫府内派。”据张先生说,府内派之所以如此称呼本派,就是根据当年杨录禅、杨班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时所传授的就是这些内容。因李瑞东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学的太极拳,另外李派也继承了这些内容,他们就把李派也称作是府内派。但李派却反对这么称呼。
我认为府内派称呼固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比现在的“杨式太极拳”
要好,杨禄禅、杨班侯的功夫、造诣都比杨澄甫高得多。杨家老拳的实战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实战和技击能力的培养。府内派的内容其实是杨班侯一系所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内家拳旧闻四十二——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二
后来者叙述: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进京城入王府所传授的原汁原味的杨式太极拳。但由于封建保守的门规限制,又由于杨澄甫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修改、定型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广于传播,反而使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所传之拳鲜为人知。
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后王兰亭与司星三,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而富周则遵守门规不传弟子,只传其子富英。民国初年,时在东北军任要职的保定市肖公卓得知富英学得杨家全部太极,苦苦追求,得拜于门下,承其所学。肖公卓先生解放后在保定授徒多人,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仅拳法就有十套,即:1 、智捶,2 、太极大架,3 、太极老架,4 、太极小架,5 、太极长拳,6 、小九天,7 、后天法,8 、太极散手三十式,9 、太极十三丹功,10、太极点穴法。这十套拳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体系。当年杨露禅正是凭着这些才在京城称霸武林人称“杨无敌”。否则仅有一套经杨澄甫改编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是撑不住门户的。
杨式太极拳约十套拳法与当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毫无相通之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李正先生认为杨露禅当年虽学拳于陈长兴,但陈长兴则学拳于蒋发,蒋发学拳于王宗岳,而王宗岳则是武当山张三丰所传太极拳的北派代表人物。李正先生认为,陈家沟祖传的拳术不是太极拳而是炮捶,当然炮捶也是一门很好的拳术,在技击和健身上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当时陈家沟地处偏僻,闭塞保守,本门拳术不准传给外族人,也不准本族人学习其他拳术。陈长兴虽违背族规学得了蒋发的太极拳,却不准将这套学于外人的拳传给本族的人。陈长兴无奈,只好将所学全部传给了外族人杨露禅,岂料杨露禅凭此拳进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极,待陈家沟人意识到如此绝妙的拳术差点与陈家沟擦肩而过时,陈长兴已年老,不能将全套太极拳依样传授,只能将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和劲路揉进陈家沟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杨式太极拳是经张三丰——- 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传承下来的原原本本的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则是陈长兴或其后人揉进了陈家炮捶后形成的新的太极拳流派。否则就无法解释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从套路到拳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是杨露禅向陈长兴学了拳后即进行了改编,么杨露禅则是比陈长兴或陈王庭更伟大的一位创拳大师。
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传授的十套拳来,与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记载可以接上茬,因唐、宋时期就有关于“小九天、后天法、长拳”等太极拳前期拳法的流传。
另从这十套拳的拳式演练、名称及功法,也符合中国道家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因此,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的内容可以推断,太极拳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武当山张三丰道士创太极拳或集大成发展太极拳是真实可信的。
netevil 叙述:按照府内派的说法其传承为杨露禅——富周——富英——肖功卓——翟英波、肖铁僧等——李正、宋爱琴等。府内派全称为: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标明了是杨家所创。据李正的文章介绍,当年杨班侯对其父将太极拳合盘端出感到不满,就把众门人召集起来,要求以后专攻大架,意在收拳,富周表示愿意跟老师” 错下去” ,并向杨班侯保证不外传,如此才将十套太极功法保留下来。大意如此。我曾问:杨露禅既然是先练陈氏,在陈氏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此套拳又那么原汁原味,为什么没有一点陈氏的痕迹,但得不到满意的答复。雍阳人先生所说” 李派拳谱记载,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 我认为可以解释此疑。李瑞东先生一派太极也源自杨氏,和同是源于杨氏的府内派有如此多共同之处,似可以按此追溯杨传太极之原貌。
至于李瑞东先生所传内容多我认为是李氏跟过多位老师,后又融会贯通,有所创新。另:有一名贾安树的在《武魂》上介绍班侯传太极拳,为大架低势,动作刚猛迅速,爆发力强,不知和府内派有无相似之处?
据称:府内派在历史上一直是单传、秘传的形式流传,知者少,流传不广,富英所说缀拳不练是否谎称?若富英将其拳合盘托出而又和杨澄甫所传不同,必会产生谁真谁假的争执,这对于受恩惠于杨家的富某来讲,是不义之举。若富英没真本事肖功卓为什么要挂靠到富英名下?难道就是图个杨氏真传的名声?若真是从李瑞东一系学来为何不以实相告?李瑞东名气武功也很大,从武功、师承来讲都不逊于富英,肖功卓会舍李而从富吗?富英既不练拳了陈微明和他时相过从其意何在?此为我的分析。
内家拳旧闻四十四——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四
雍阳人叙述: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不是肖公卓所创看了netvil先生的介绍,笔者以为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所传的内容好象不是什么肖公卓所创编的,理应为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在北京所传的内容才对。笔者之所以如此说,当然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从先生所介绍的内容来看,竟然和李瑞东先生所传的李派太极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象“五捶”,李派有“太极五行捶”,另外“大架”、“老架”、长拳、十三总势、小九天、后天法这些内容李派拳谱都有记载,部分内容李派传人也擅长。尤其是“十三总势”,李派也称“太极十三丹”,在当今李派也属于秘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十三种动物命名的,确切地说,十三丹既是动功又是拳法。这十三种动物简称“四禽六兽龙、蛇、蟾”,四禽为:“鹊”、“鹤”、“鸡”、“凤”,六兽为:“猴”、“狮”、“熊”、“虎”、“马”、“猫”,外加龙、蛇、蟾是也。其歌诀云:“长蛇串珠扭腰功,曲伸开合身体轻。尾能护头头顾尾,柔软功夫第一宗。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略)”如果netvi 先生有拳谱的话,请核对一下看看是否一样?我以为一定会相同的。历史上确实没有府内派之说,那么为什么会出来一个府内派呢?笔者以为,那是因为当年杨澄甫先生创编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而未将杨禄禅原来所传的真东西向社会普及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杨澄甫根本就没有将这些内容继承下来)。而另一方面,杨班侯的一系传人则继承了下来,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儿,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府内派”!
大概意思是指杨禄禅父子在端王府时所传的杨式太极拳法!这应该就是历史的真相!!!若要不信,就请将此“十三丹歌诀”的开头几句核对一下,我敢肯定没什么大的出入!
李派所传的内容,要比这多多了!李派还有“太极十二形”、“六十四式老架太极拳”、“太极十三硬架”、八势(八大手)、五步(进、退、顾、盼、定)、“老三推”、“太极离粘随群战八大趟子”、“太极八掌”、“七十二路太极奇门拳”、“三十七式太极拳”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功法,比如:(辅助功法类)十二揉球法、操绳法(即抖绠绳)、“八卦九宫桩”(即用九束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软藤按照八卦九宫方位栽于地面,练习者在其中穿行挤靠,主要是借助于弹性来练习沾粘连随)等等;还有内功类:“太极十三桩”、“太极吊蟾功”、“九转还丹功”、“筑基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多种。
器械方面我只举三种:一是刀法,李派所传是“太极白虎十三刀”,二是剑法:李派的剑法是李瑞东先生所创,称“太极清丰剑”六十四式,枪法是:“太极十三枪”也称“子龙十三枪”。李派还有用筷子作武器的方法称“太极箸”。
笔者以为所谓的府内派也就是杨班侯一系所继承的,原汁原味的杨家老式太极拳!!!非常珍贵的!前面两位先生所说的,是因不知内情而失于武断!笔者十分看重杨家老式太极拳,那才是太极拳的精髓,真正的太极拳!至于杨澄甫先生所创的“杨式太极拳”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老式太极拳十分注重技击实战的,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太极拳不是实战拳种”,太极拳的历史让唐豪与顾留馨搅得乱七八糟,掩盖了历史真相多年。李派拳谱记载,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也就是说“小九天”、“后天”、“三十七式太极拳”等也是杨禄禅当年所传的内容。要不李派和府内派怎么会有这些内容?假如有机会对照一下两派的拳谱,一定会明白很多。好啦!暂时说到这里吧!
内家拳旧闻四十五——乐奂之
一叶叙述:近观胡朴安《病废闭门记》中记载:“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认识乐奂之,奂之河南固始人。……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拈身,即将对方打出。……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往时与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奂之)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蓬勃勃。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
从文章中看,乐奂之的工夫似乎比孙、杨、吴诸人尚高,胡朴安想试验一下乐奂之的空劲,但是乐告诉他,他的拳尚不到家,如果试的话可能会很危险。但是胡与乐推手,四次皆在不知不觉中跌出,手法甚是高明。
贾志浩叙述:小弟只知道乐奂之晚年在上海过的,他是靠功夫和医术吃饭的。至于隔空劲兄弟实在不了解,以前认识一位练气功的老先生是乐奂之先生的学生,未见其功夫多少高明。不过据说乐先生的功夫独到,而且对于禅宗、密宗的功夫有相当造诣,由此看来乐先生的隔空劲似乎有一些道理,但是没有亲眼看见,没有在这个上面吃过亏,没有被人用隔空劲打过,至于可信度有多少各位自己看着办了。
根据乐先生的门人裘松林先生(现年83岁高龄)的叙述,乐先生的内功相当了得,曾经用手掌吸起一张八仙桌,太极拳功夫和医术同样相当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