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学区房:学校好坏怎用房子来衡量?背后因素其实都是人
近段时间,有两个教育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
第一个是:河北蠡(lǐ)县把一批初三还未毕业的学生,集体拉到两个高中学校去就读,美其名曰叫作“3+1”创新实验班,但实际上就是在争抢截留优秀生源。
第二个是:教育部发出要求,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也就说,小学入学要严格遵守学区划分。
很多人觉得上述两个新闻是割裂的,一个是初高中的事,一个是小学的事,但我认为其中还是有内在联系的。
第一则新闻告诉了我们,所谓的很多名校其实并没什么高超的办学秘诀,无非就是把最好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一起。不是名校、名师成就了优秀的学生,而是被人为集中起来的优秀学生成就了名师、名校。
也就说,很多人争抢的所谓的优质学区里的学校,本身其实就那一回事,并没什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但因为被竞争过,所以能聚到优质学区学校里上学的学生,家庭条件和家风家教总体都比较好,优质师资也不断倾斜,最终大概率聚集优秀学生、成就优秀学生。
说得有点枯燥,来举个例子形象化点。在某七、八线小城,多年前新开发建设了一个新城区,也在此新建了一所新学校。因为小城里的公务员这些单位上的人,主要都在新城区上班,所以早就买了新城区的房子,孩子也就放在新城区的学校上学。
因为在新城区这所学校里上学的学生,父母要么是公务员之类的,要么是做生意的,家庭条件整体较好,也都比较注意教育投资,无论是兴趣班还是提高班之类的,都会参加,包括一些研学之类的项目,也都会参与,整个学校的学生整体风貌就比较出色。
加上ZF为了发展新城区,还特意把周边几个老学校的优秀教师抽调过去,师资力量也得到增强。至于硬件设施,也自然是最好的。远的不说,就是很多在单位里上班的人,孩子都在这里上学,资源能不倾斜吗?
毫无疑问,最后这所新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中考成绩很不错,明显超过原来老城区的几个学校。
名气上来后,很多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包括新进城的农民等,为了孩子的教育,也都把购买新城区学区房作为第一选择。因为现在是严格要求按学区入学的,想要孩子就读理想的学校,房子是第一位。
所以,这些拥有好学校的学区房价格,也明显高过其他同类型住房价格,并且还是水涨船高、供不应求。即使是在这种小城市,也都发生过“一夜一个价”的情况。
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已经是把自己的房子和孩子的学校挂钩了。但我想问一句,学校好坏能用房子来衡量?其实都知道,并不能。好学区的背后,其实根本因素还是人。
好学区都是高房价社区,也就是优秀家庭(精英父母)的聚集区。他们往往对孩子从小就是高期望、高投入、严管教,最后在某个学校里出现优质学生的集聚。所以,真没必要过度追求某个学区、某个学校,尤其是在小城市、小县城里,其实城区间的几个学校差别都不太大,孩子的成长差异,关键还是自己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