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有紫外荧光反应的清代乾隆时期的翡翠是不是BC货?
此前,笔者在随笔《比重3.33是天然翡翠的“绝对特征”吗?》中说过“广东的某玉器市场的商检是怎样检测翡翠的,那里检测翡翠给你出的巴掌大的纸片证书上的比重3.33和折射率1.66这两项数据都是事先印刷好的,实际上根本就不测!他们只是用紫外灯照一下翡翠,没有荧光反应就出A货证书,有荧光反应就出B+C货证书,就这么简单,就连红外光谱仪也是不用的!每份证书收费10元钱,数量多了(几百件几千件)价格还可以优惠到7-8元甚至5元,廉价而迅速”。
为什么这种廉价的商检只检查紫外荧光检测一项就断真伪呢?盖因商检们认为翡翠出现紫外荧光反应就是被注入了合成树脂胶了的缘故。也就是说事实上该商检是把“紫外荧光反应”当做翡翠真伪的“绝对特征”来看待的。我们知道,把“砖头料”用“王水”强腐蚀,“洗掉”杂质后充填入“合成树脂胶”改善净度为目的的B+C货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事物”,不要说清朝民国,就连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那个年月也没有过。因此,B+C货是近“三十年以内”的事,“三十年以外(前)”是没有的,对这个历史认知该没有争议了吧?
砖头料
因为“三十年以外(前)”B+C货还没有被“创新”出来,所以从逻辑推理上可以断言不只是明清两朝,就连民国也没有B+C货这东西,对这个历史判断也该没有争议了吧?逻辑推理是一环套一环的,所以如果你能举证你手里的目前饱受争议的老翡翠就是明清时期的,不管是否有紫外荧光反应都可以排除它的B+C货嫌疑(至于它为什么会有紫外荧光反应是另外一个话题),对于这个逻辑推理也该没有争议了吧?
笔者近期发了4篇《民间收藏老翡翠集成之一~之四》随笔,其中收集到了部分被镶嵌的翡翠图片,首先从古玩知识的角度可以判断那些镶嵌件就是明清时代的,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用途的镶嵌件为上面镶嵌着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老翡翠提供了证据——它们就是明清时代的老翡翠,借用一句佛家的话,此乃“真实不虚”!有古玩基础知识的人对这些镶嵌件是明清时期的也该没有争议了吧?(注意,本文说的是“有古玩基础知识的人”来判断,没有古玩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好判断的。)
近日,有民间收藏家发出了有“乾隆御制”年款的银鎏金缧丝嵌宝摆件的图片,这些器物是清代官方机构的作品(至于是什么级别的,例如赏赐用、宫廷用、御用等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借用一句佛家的话,此乃“真实不虚”!古玩一旦被确定是真的、是那个时代的,如果再加上有年款或有其他文字辅以证明的话,基本就可以算是“一眼货”——即,没有争议了。如果确认这些有“乾隆御制”年款的银鎏金缧丝嵌宝摆件不是现代人伪造的,那么,上面镶嵌的翡翠就是明清时代的老坑种翡翠。进而,观察这些“身世”被确定了的明清老坑种翡翠到底会不会有紫外荧光反应就很有意义了。
有“乾隆御制”年款的银鎏金缧丝嵌翡翠摆件
请看笔者对同类镶嵌摆件中的一块牌子做的紫外荧光反应观察的照片。可以看得出,乾隆时期的老坑种翡翠的确有紫外荧光反应(此件虽然没有真正的B+C货犹如发光体那么强烈的荧光反应,但是在老坑种翡翠当中算是比较强的。至于荧光反应强弱问题以及科学原理的解释等不在本文阐述范围之内),这也是“真实不虚”!这个观察到的事实告诉我们,老坑种翡翠的确有紫外荧光反应,但是这与充填“合成树脂胶”没有任何关系!上述的物证和逻辑推论告诉我们:第一,300年前的乾隆时代还没有合成树脂,除非你能拿出乾隆皇帝曾经使用过的“塑料制品”的物证来!第二,B+C货的创新技术是现代才有的,因此B+C货不可能穿越时空回到乾隆朝去! 对于这个逻辑推断该没有争议吧?
至于为什么明清老坑种翡翠会有荧光反应,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春云博士明明白白地解释过,”天然老件翡翠与人工注胶翡翠在紫外线下都会发出蓝白色荧光是个困扰业界多年的谜题,这个谜题最早引起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注意。”并且,王春云博士早在2013年就已经通过荧光显微镜、紫外分波观察窗、高分辨激光拉曼光谱和高分辨红外光谱研究彻底解开了这个谜!王春云博士说,“在紫外荧光下注入了合成树脂的B/B+C货翡翠肯定会发出较强的蓝白光,但老件翡翠也会发生荧光反应只不过是微弱的蓝白色荧光,虽然两者都有荧光反应,首先两者在反应强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并且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笔者在2018年07月27日随笔《翡翠紫外荧光比较》中引述了王春云博士的解释”B/B+C货之所以会发出较强的蓝白光,原因是经过酸腐蚀后的翡翠的天然毛细孔结构被破坏了,沿着被酸蚀的网纹和孔道大量注入的环氧树脂不但集中而且面积也大,所以荧光反应较强,这是很容易判别的。但是老件翡翠也会发生蓝白色荧光反应,但肯定是比较弱的。原因是老件翡翠的毛细孔结构是天然健康的,没有被酸腐蚀破坏过,在微细的毛细孔内存在有漫长的岁月中渗入的极其微量的天然有机物,例如微生物、人体油脂、汗液以及生物蜡等老化后变成的结晶,所以也会发生荧光反应,只不过由于天然有机物含量极其微少,所以荧光反应也就相对弱。”
就这一点点的差别,王春云进一步博士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在翡翠鉴定操作时不能只要发现翡翠发紫外荧光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判断为B/B+C货,因为老翡翠里含有自然渗入的极其微量的天然有机物,当然会发生微弱的蓝白荧光反应,就色调而论,不同颜色的老翡翠还可能会有黄绿、淡红等其它色调的荧光反应但绝不可能是强白光,因为只有充胶的B/B+C货才会发出强白荧光,这种强白光是化学胶类或塑料类物质引发的。”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本文的观点在于:
1)用紫外荧光反应这一项来鉴定翡翠本身就是一个不靠谱的做法,有读者留言说,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不含苯环的合成树脂”,“如醇酸树脂、改性聚脂树脂、部分光敏树脂等这些树脂因不含苯环,大都没有紫外荧光现象”。既然如此,即便是翡翠没有紫外荧光反应也不能排除翡翠就没有被注入过“不含苯环的合成树脂”,换句话说不管有没有紫外荧光反应都不能排除是否被注过合成树脂胶——因为还有用了不含苯环的合成树脂胶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对错不分真假不辨”的紫外荧光反应检测项目还有什么实用意义呢?
2)根据本文举出的物证和逻辑推论,明清老坑种翡翠有紫外荧光反应的现象是事实,但是这和现代充胶的B/B+C货毫无瓜葛,所以仅凭此做出的“注胶染色”的鉴定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虚假的、错误的。
3)有的国商检鉴定证书连红外光谱检测都没有。即便是有,根据上述的紫外荧光反应检测他们根本就不分辨“合成树脂胶”和“天然有机物”的区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事实上,也有国商检对红外谱峰的解析做了“合成树脂胶”和“天然有机物”的区别,但还是错的,至于错在哪里,王春云博士的科学研究已经做过说明,鉴于篇幅所限此问题也不在本文阐述范围内。
4)导致老坑种翡翠产生紫外荧光反应以及荧光反应强弱等问题也不在本文阐述范围内——因为这无关紧要——只要老坑种翡翠没有被充填“合成树脂胶”它就不是B/B+C货!至于老坑种翡翠里的什么成分引起的紫外荧光反应,到底是动物蜡还是动物胶还是什么其他的天然有机物的渗入等是另外一个话题。
佛经讲“苦从私心起,佛从利他生”,一切痛苦的根本都是私心而来,为个人和集团的利益面对事实而罔顾事实不但伤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必然要伤害自己。佛教导众生为人处事要诚实、不妄语(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做人应该善良、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诚实善良是美德,善待别人也是在善待自己!阿弥陀佛!
(插图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