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教论梦的类型
道教论梦的类型
早在先秦时期,《周礼》已经对于梦的类型进行了明确分类。据《周礼》记载,其所提出的六梦说为:“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注:无所感动,平安自梦),二曰蘁梦(注:杜子春云,噩当为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三曰思梦(注:觉时所思念之而梦),四曰寤梦(注:觉时道之而梦。疏:盖觉时有所见而道其事,神思偶涉,亦能成梦,与上思梦为无所见而凭虚想之梦异也。),五曰喜梦(注: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注:恐惧而梦)。”从上面《周礼》所作的六种划分来看,所谓正梦就是指人在正常的睡眠情况下无特殊原因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梦,噩梦则为人受惊而所做之梦,思梦为人平时思虑幻想而致之梦,寤梦则是指人在清醒之时所为之梦,喜梦是喜悦而梦,惧梦即因恐惧而产生之梦。
《周礼》的六梦说亦被《冲虚至德真经》所吸收,《冲虚至德真经》卷中“周穆王第三”以“梦有六候”的方式来论述:“觉有八征,梦有六候……奚谓六候?一曰正梦,二曰蘁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冲虚至德真经》在此主要是从形、神角度来谈论觉与梦的特征,认为“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因而人之梦则会因此而起,因而有不同的症候反映。
如果说《周礼》、《冲虚至德真经》对梦的划分还是从梦因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多数道教典籍则更多从梦的性质来讨论,即以恶梦、吉梦来对梦进行二分。如《太素真人教始学者辟恶梦法》所述之恶梦,将其分为“一曰魄妖,二曰心试,三曰尸贼”。而《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则列出了种种恶梦,在这些恶梦当中,从其内容来看,有梦饮食朽败、梦与人斗、梦见人物惊奔等等。此外,道教也经常认为道士在修行过程中如能获吉梦,则预示其道将成,如《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所言之“凡道士登斋入室,忽有灵感妙应,当有吉祥之梦者,皆道之欲成”。
道教从梦之征候、性质以及内容等方面对梦所做的划分,在中国古代的释梦理论当中,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此种合理性反映了道士在修道过程当中,对于梦此一常见的精神活动注入了宗教性的解释,从而扩展了释梦的理论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