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雍也篇(二十一)

01

   原  文     

雍也第六

06.20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02

   释  解      

孔老师说:“有智慧的人,喜好水的缘理而行,动而谦下,不遗小间,处浊静清,周流无滞,历险致远的灵动随缘之品性;有仁德的人,喜爱山的巍然而立,安固不动,出云化雨,滋生万物,静守义理,厚重不迁的沉稳祥和之品德。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思虑不断,源远流长,崇尚变化无拘束,故而能因地因时进取而动,永不停息;有仁德的人,无欲清静,和善安宁,清心寡欲,喜好义理有涵养,故而能随时随地守本不变,安静沉稳。有智慧的人,好学不惑,上达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顺时而化,动而能彰,故多能乐;有仁德的人,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自正居中,形神以和,静而能远,故多能寿。”

03

   释  字     

动(動)

《说文》:動:作也。从力重声。徒总切。𨔝,古文動从辵。

《广韵》:动:躁也,出也,作也,摇也。

汉字“动”,金文从重(一个头上带有刑罚标志的人身背竹篓),从土,用一个背重物的人站在地上会背得起来之义。有的金文加“辵”,以突出负重行进之义。篆文改辵为力,强调使用体力。《说文》“作也”,段注“作者,起也”,“作”的本义是人由坐卧而起身。凡人起身必行走,故动从辵;行动必用力,故从力。“动”的本义为使用体力,负重劳作,改变事物的位置或状态,又指使事物的位置或状态改变。

寿(壽)

《说文》:壽:久也。从老省,𠷎声。殖酉切。

《洪武正韵》:壽:老年寿之为言久也。又年齿皆曰寿。

汉字“寿”,金文像披头散发、驼背弯腰的老人走过曲折的道路。本义是走过曲折人生道路的老人,由此产生岁数大、经历多的含义。引申表示年岁、寿辰、寿终等。后引申凡物之久存者亦称寿。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尚未达到中人境界的弟子樊迟问知、问仁,让弟子明辨“知”是要知本末亲远,“仁”是要明先后难易,通过“不可以语上”的“应为”教导,让弟子体悟“知之”、“学之”的用功着力之境界。本章继续针对“知、仁”进行阐述教导,通过山水、静动、寿乐三个角度进行分辨,让“中人以上”的弟子体悟“可以语上”的内容,把握知、仁的性、用、功。老师说:“有智慧的人,喜好水的缘理而行,动而谦下,不遗小间,处浊静清,周流无滞,历险致远的灵动随缘之品性;有仁德的人,喜爱山的巍然而立,安固不动,出云化雨,滋生万物,静守义理,厚重不迁的沉稳祥和之品德。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思虑不断,源远流长,崇尚变化无拘束,故而能因地因时进取而动,永不停息;有仁德的人,无欲清静,和善安宁,清心寡欲,喜好义理有涵养,故而能随时随地守本不变,安静沉稳。有智慧的人,好学不惑,上达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顺时而化,动而能彰,故多能乐;有仁德的人,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自正居中,形神以和,静而能远,故多能寿。”本章从三个角度言知者、仁者之别:动静是直言,乐水乐山是比喻,水性动,山性静;乐寿为知仁之功。让中人以上的弟子把握保仁之境界。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