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仙李白,这里有您不知道的六件大事

(友情提示:本文共9000多字,分为六个章节,如果您空闲时间有限,可以挑您感兴趣的章节跳着看,期待您的欣赏!)

公元701年为武则天长安元年,这一年15岁的李隆基开始担任右卫郎将,做了奶奶武则天的仪仗队队长。从这起,他开始接触皇宫的卫队,客观上为他以后发动的两次宫廷政变夺取帝国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从蝴蝶效应的角度来看,这一年可能对他后续开创大唐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伟大的时代仅仅靠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样的帝国空有躯壳,它还需要文化上的软实力为它注入灵魂。还好,天佑大唐,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诞生了。他用一首又一首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诗歌为那个伟大的时代做了最为完美的注解,他就是被后世称为诗仙的李白。

一、出生地之谜:《静夜思》到底思的哪里?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寓居扬州的一家旅馆。一个晴朗的夜晚,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时天上明月皎洁,白亮的月光穿过窗户照到床前(也有人理解为井台前)的地面上,映得房间内亮如白昼。此情此景,一般的文艺青年可能会哼唱一首张信哲的《白月光》,但是李白不是一般的文艺青年,他有更文艺的玩法。

静夜思

此时的李白睡意全无,他从床上坐起来,拿出纸笔,借着月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估计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会背,但是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李白在“低头思故乡”的时候“思”的是哪里?

如果在大街上随机做一个社会调查,让被调查者说出一个唐朝人物的名字,我相信李白的票数至少是前三,并且有很大可能性是第一。如果仅仅从后世的知名度上来判断,毫无疑问,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人物。但遗憾的是,在当时李白完全不入流。他在官方史书中所占的篇幅小的可怜,并且新旧两部唐书中记载的他的出生地点都相互矛盾。

《旧唐书》关于李白的记载比较简单,说李白是山东人,他的父亲做过任城尉,任城在今天的山东济宁一带。《新唐书》记载的详细一点,说李白的先祖在隋朝末年的时候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武则天神龙年间(705-706年)李白一家才偷偷迁回四川。书中还记载,李白的母亲生李白的时候,“梦长庚星”,所以给他取名李白。长庚星也就是金星,我们经常称之为启明星或者太白金星。所以,李白字太白。同时,《新唐书》还记载说李白是割据西凉的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因为李唐王室也追认李暠是他们的先祖,以此来论的话,李白还是李唐王室的远房亲戚。

《新唐书》关于李白出生地的描述并不明确,因为它没有说李白母亲生李白是在迁回四川之前,还是迁回四川之后。

除了这两部官修史书之外,唐朝的一些文人在自己的诗文或者碑文中也有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说法。

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的,他在自己的书中明确的指出李家先是被流放到西域的条支(也就是碎叶),迁回四川后李白才出生。这一条信息非常值得重视,因为李白晚年一直住在这个族叔家,并最终死在那里。还有一条也值得重视,那就是就是歙州刺史范传正为李白撰写的一篇碑文,里面也提到李白一家是从碎叶迁回的四川。他的消息来源更为可靠,是李白儿子遗留的关于家事叙述的一张残缺不全的纸,遗憾的是里面没有提到李白的出生地在哪。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的出生地到底在哪,是山东还是四川?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上面两个都不可信,李白的实际出生地是在西域的碎叶城。

碎叶城

唐至德二年(757年)李白给朝廷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明确的说自己已经57岁了。以此倒推,李白出生于701年。结合《新唐书》的说法,李白一家从西域迁回四川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岁了,李白的出生地应该是西域的碎叶。

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市附近,不过,在唐朝时,那里是地地道道的唐朝领土,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安西四镇。比起其他三镇,碎叶的名称更具有文学意象。“碎叶”的意思不是破碎的叶子,而是细小的叶子,得名于城边的一条叫素叶水的小河,素叶也是小叶的意思。依据名字来判断,当地可能广泛生长一种小叶植物。每当秋天来临之际,树叶就会飘满整个河谷,顺着流水漂向远方。

李白虽然出生在碎叶,但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域人,五岁就离开了那里。所以李白对西域的故乡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李白一生名诗无数,但涉及到西域的诗却很少。

我原以为李白没有边塞诗,直到有一天我看好莱坞电影《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当周润发饰演的新加坡海盗王用粤语诵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时候,我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查了一下这首诗,发现竟然是李白写的,才知道,李白也写过边塞诗。但是,周润发却帅不过三秒,背完这几句就被英国海军的大炮轰死了。

不过这首《关山月》的主旨却不是思乡,而是叹息战争带给老百姓的苦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李白对碎叶的记忆估计仅仅停留在五岁之前,如果三岁记事的话,他对出生地的记忆也只有短短的两年。所以,李白对碎叶没有怀念之情也在情理之中。《静夜思》中的故乡应该指的是他长大的地方,也就是四川,具体地点是剑南道绵州昌隆清廉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就与此有关。

二、铁杵磨成绣花针?不好意思,假的!

我相信每个识字的人都知道“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如果您说不知道,我只能怀疑您的小学毕业证涉嫌学历造假!

我读小学的时候,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是一篇课文。讲的是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三心二意,有一天去溪边玩耍,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好奇,就问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自己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然后就引申出一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启发,回去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故事很励志,看得人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但是有个事实我实在不想告诉那些正在读这篇课文的小朋友们,我怕他们扔下课本爆粗口。

其实呢,这则故事是假的!

这则故事最早见于宋朝成书的《方舆胜览》,大体意思跟我以前学的小学课文差不多,另外文中明确指出铁杵成针的案发现场是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象耳山。

李白的老家是在今四川江油市,离眉山市240公里,我用导航软件测了一下,自驾不走高速的话,需要5个多小时。

我们试想一下,年幼的李白在江油市学习疲乏了,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眉山市象耳山的一条小溪边看了一出铁杵成针的戏,然后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回去继续读书。

更要命的是,那个年代别说自驾,恐怕连能走马车的官道都崎岖不平,从江油到眉山不知道要走到猴年马月呢。现有的资料中并没有李家在眉山生活过的证据,反而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李白的少年时代根本就没有离开过江油。

所以,这则故事是假的。

更诡异的是,在道教神仙真武大帝身上发生过一模一样的故事。

武当山上有一个景点叫磨针井,这口井的由来也是铁杵磨成针。故事情节跟李白的一样,男主角把李白换成了真武大帝成仙之前的凡身净国太子,布景由一条小溪换成了一口井。

武当山磨针井景点

李白和真武大帝必有一抄,问题是谁抄谁的?

真武大帝抄李白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李白的故事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宋代,而武当山的主体建筑修建于明代;你真武大帝是仙官,我李白可是太白金星下凡,比你来头更大!

这就尴尬了,就像是考试抄答案,不仅抄了个错误答案,而且没有抄出名堂,毕竟人家是进了小学课本的。只要这篇课文一天不取消,真武大帝就只能在李白的阴影下多过一天,想着就憋屈。

三、酒后调戏宦官?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故乡四处游历。这段时间,李白的生活既潇洒又浪漫,基本就是拜谒、交友、喝酒、旅游、写诗,并在好友孟浩然的介绍下,与前宰相的孙女喜结连理,做了上门女婿,俗称倒插门。

这段时间他结识了孟浩然、王昌龄、元丹丘等人,留下了众多著名诗篇。除了这些朋友之外,他还遇到了人生的两位贵人,贺知章和玉真公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摘自《将进酒》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当时贺知章已是唐玄宗面前的红人,看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后,惊叹道:“你是被贬谪到凡间的仙人吗?”

回乡偶书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妹妹,深受兄长的宠爱。李白以一首《玉真仙人词》投赠拜谒,被玉真公主赏识,成为公主的座上宾。

这二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李白终于“入流”了。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在兴庆宫金銮殿召见李白。

这是李白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据史料记载,大殿之上,唐玄宗问李白对时事的看法,李白谈笑风生对答如流,唐玄宗很是满意。问答之余,李白还写了一篇奏颂,这可是李白的长项,唐玄宗看了之后大喜,下令赏赐一顿饭,并亲自为他调羹汤。虽然这只是个形式,但是它代表着皇帝亲自下厨给李白做饭,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饭后,唐玄宗封李白为供奉翰林,所以,后人有时称李白为“李翰林”。

供奉翰林虽然品级不高也没有实权,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因为他的日常工作职责是陪皇帝读书写字,有时候可能还参与起草一些重要的文书。这个工作的优点就是离皇帝近,方便皇帝考察。才能一旦被皇帝认可,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以李白的才华,做一个御用文人绰绰有余。

俗话说,当官不自在,自在不当官,但是李白不是俗人,这句俗语对他不适用。

当了官之后,李白依然本色不改,经常在街市上喝得酩酊大醉。有时候,唐玄宗兴致来了,就召李白进宫。到了皇帝面前的李白尚未醒酒,眼神迷离,脚步蹒跚,一旁的小太监只好用凉水泼在他的脸上。等酒意稍解之后,半醉半醒之间的李白便开始挥毫运笔,文思泉涌,写出来的诗词婉丽精切,让人拍案叫绝。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李白御用文人生涯的代表作《清平调》。

在一个暮春时节,兴庆宫牡丹盛开。唐玄宗、杨玉环、李龟年和一帮梨园歌妓在兴庆宫赏花听曲。唐玄宗嫌歌词老旧,就急召李白入宫赋诗。李白入宫之后,一挥而就,《清平调》三首横空出世。这首诗的创作团队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阵容。李白作词,李龟年谱曲并负责演奏打击乐羌鼓,唐玄宗亲自吹笛伴奏,杨玉环伴舞,大唐帝国最顶尖的创作人才合力演绎了这首震铄古今的千古名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三首

但是李白就是李白,即便是在规矩森严的皇宫大内都不改恃才放旷的本性。

史料记载,在一次喝醉酒之后,李白让唐玄宗最宠幸的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碍于唐玄宗的情面,高力士虽极不情愿但仍在极度隐忍之下照办了,但是这个哑巴亏在高力士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客观的说,高力士虽然是太监,但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坏,算是一个比较有操守的太监,他生涯最大的黑点可能就是把李白赶出朝廷。

高力士是聪明人,他自己不出手,而是借杨贵妃之口在唐玄宗面前吹枕头风,唐玄宗开始渐渐疏远李白。最后还算给他面子,给了他一个赐金还山的体面待遇,就这样,李白结束了短暂的公务员生涯,落寞的离开了长安。

四、李白和杜甫是“热恋”还是“单相思”?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取消关注,丢掉了工作。长安也待不下去了,李白只好再次开启了游历生涯。

在洛阳,他遇到了杜甫。

诗仙与诗圣在美丽的洛水之畔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发生了惊世碰撞,发出耀眼的光芒,后世文化圈无不欢欣雀跃,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此,诗仙诗圣开启了长达一生的深厚友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杜甫对李白情深意切,李白却对杜甫敷衍了事。

杜甫一生为李白写了很多诗,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后世经常描述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写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末怀李白》

看完杜甫写给李白的这些诗歌之后,我们会发现,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就像是小迷妹对自己偶像一样狂热。把杜甫的这些诗歌糅合起来,通俗的概括一下就是:李白哥哥,你知道吗?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在繁花似锦的春天想你,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想你,在黄叶纷飞的秋天想你,在雪花飞舞的冬天想你。白天想着你,晚上梦到你。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我看得都快呕吐了!

这就是杜甫对李白的爱!但是李白对杜甫呢?

现在后世公认的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歌只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戏赠杜甫》,另外还有两首有高度嫌疑是后人伪作。但不管是两首还是四首,区别不大。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

这两首诗一个写于天宝四载,一个写于天宝五载。天宝四载的时候两人刚分离,天宝五载的时候两人重逢之后再次分离。然后两人再也没有相遇过,李白也再也没有想起过杜甫。

另外从诗的内容来看,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大都带着敬仰和羡慕之情,而李白写给杜甫的那首《沙丘城下寄杜甫》好像淡淡的说:“老弟,我今天喝酒了,想起你啦!”而那首《戏赠杜甫》则更像戏谑和调侃:“老弟,写诗不要那么用力,别搞的自己跟种地的庄稼汉一样!

其实,李杜在友谊上的“单相思”一点都不奇怪。

首先,二人相遇的时候,杜甫还没有成名。李白朋友众多,无论是孟浩然还是王昌龄都比杜甫要有名的多。在李白心目中,杜甫只是一个普通朋友而已。其次,二人性格也不搭调。李白性格洒脱,诗风恣肆汪洋;杜甫性格沉闷老成,诗风沉郁顿挫。对李白而言,杜甫这个小兄弟太沉闷了,没有多少情趣,不太符合李白的胃口。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对杜甫的赠诗唱和更像是礼节上的,杜甫的一厢情愿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现在杜甫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估计会自怨自艾的喝一顿闷酒,然后唱一曲伤感的《吻别》:给我的一切,你不过是在敷衍……

李白与杜甫

另外,我曾经看过一篇分析李白和杜甫友谊的文章,作者综合二人出生的时间地点,运用星盘从星座的角度去分析二人貌合神离的原因。

由于我不太相信一个人出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能够决定他的性格,所以对星座学从来没有感冒过,也不知道那篇文章分析的是对是错。不过,看着也挺有意思,不妨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文章说,杜甫的太阳星座是水瓶座,上升星座是金牛座;李白的太阳星座和上升星座都是双鱼座。从太阳星座来说,在友谊上,水瓶对双鱼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就好比是饭后甜点;而双鱼对水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是主食。从上升星座来说,金牛会被双鱼特有的浪漫飘逸气质所吸引,而双鱼会厌倦金牛身上的沉闷,从而逐渐的疏远之。

所以,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场“单相思”。

其实,这也怪不得李白,对杜甫而言,谁让你名气小呢,名气大点不就配得上李白了吗?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质疑,杜甫名气不小啊,他俩齐名呢!

那是现在!

其实在整个唐朝,除了韩愈等少数人之外,真正欣赏杜甫的人并不多。直到中晚唐时期,国家命运堪忧,读书人死气沉沉,忧国忧民的杜甫才真正被读书人重视起来。杜甫跟李白齐名甚至是超过李白,是唐朝以后的事情。

到了宋朝的时候,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怀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占了主流之后,诗中始终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杜甫一下子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宋朝士大夫心中,李白的地位远在杜甫之下。王安石就认为,李白写诗不关心百姓疾苦,只顾自己痛快,诗中不是喝酒就是胡姬,格调太低。

这就是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不管二人是热恋还是单相思,不可否认的是,二人是中国诗歌诗上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极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翘楚,并没有高下之别。如果给唐朝的诗人排个座次,李白和杜甫谁第一谁第二可能会有争议,但是如果说他俩是前两名的话,估计是不会有争议的。随着世事变迁,曾经的迷妹最终成为了与自己偶像平起平坐的超级明星,这是命运对杜甫的眷顾,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

五、李白被打入死牢,高适为何见死不救?

话说李杜二人在洛阳相识之后,结伴东行,他们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又遇到了高适。高适年龄比李白小三岁,比杜甫大八岁,但是三人在一起丝毫没有代沟感。三人在宋州、梁州开开心心的玩了几个月,在这期间他们喝酒、打猎、做诗,玩得不亦乐乎。

几个月之后,三人分别。第二年又聚了一次,然后再次分别。

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李白和高适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李杜高三人在诗歌成就上,高适是最低的,明显跟李杜不是一个级别。但是在仕途上,高适是三人中混的最好的。高适曾做过淮南节度使,以军功被封为渤海县侯,死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忠。

与李杜分别之后,高适进入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任掌书记。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高适随陇右军一起东进勤王,重新投入老领导哥舒翰的麾下,镇守潼关。后来哥舒翰战败被俘,潼关和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逃往四川,高适也从潼关战场上逃脱,一路追随皇上的逃亡队伍到了四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在四川,高适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封为谏议大夫。

当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继位,几天之后,李隆基才知道自己“被太上皇”了。

但是李隆基在权力场窝爬滚打了一辈子,有丰富的权力斗争经验。他暗中耍了一个花招,那就是封另外的几个儿子为节度使,允许他们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名义上是让他们辅佐李亨平叛,实际上是培养几支制衡李亨的力量。

对于这种情况,高适上书劝谏唐玄宗不要这么做,会留下皇子争位的隐患,但是李隆基不听。

后来身兼四镇节度使的永王李璘发动叛乱,唐肃宗李亨听说高适曾经反对唐玄宗册封皇子,于是召他商议讨伐李璘的对策。高适陈述江东厉害,认为李璘必败无疑。唐肃宗大喜,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率军讨伐李璘。

高适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前一起游玩的带头大哥李白竟然在敌军的阵营里。

与杜甫和高适分别之后,李白仍然是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他先是去了越中吊唁已经作古的贺知章,然后到金陵生活了两年。接着又先后去了山东、幽州、魏州、商丘,然后再回到金陵,之后又去了宣城。当然,在这段时间,李白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了。

李白几经辗转,最后携夫人隐居于江西庐山,也就是写出《望庐山瀑布》的地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虽然口口声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火花是永远不会熄灭的。当永王李璘以平叛的名义招兵买马的时候,李白毅然加入了李璘的幕府,打算在自己的晚年建功立业。

但是,一入幕府,李白就上了贼船了。

其实永王李璘的谋反更像是一种被动谋反,这是皇家权力争斗的结果,不幸的是,李白成了牺牲品。李白错就错在政治眼光太差,看不清当时的天下形势。

李璘的谋反很快被高适平定,李白以“从逆”罪被投入浔阳的监狱,这是死罪。

李白入狱之后,曾经给自己的昔日好友高适写信求助,但是没有得到回应。

眼看李白性命不保,这时郭子仪救了他一命。

《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有这样一段记载:李白在并州时遇到郭子仪,当时郭子仪犯了死罪,李白救了他一命。这回李白犯了死罪,郭子仪上书给唐肃宗李亨,表示愿意拿自己的官职换李白一命。郭子仪的面子唐肃宗还是要给的,于是免去了李白的死罪,判他流放夜郎。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身陷囹圄的时候,作为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官,高适为何见死不救?

我认为有两点:

首先,比起李杜来,李白和高适的友谊恐怕更加貌合神离。李白虽然对杜甫的友情漫不经心,赖好还有两首诗相赠,但是我查了大量资料,竟然找不到李高二人任何相互赠诗的记录。

其次,李白的罪名太重,高适刚刚受到唐肃宗的信任,还没有站稳脚跟。他怕自己救李白不成反而会失宠,因为功高如郭子仪者也得拿出以官位相换的代价才敢向李白伸出援手,高适实在是没有信心能够全身而退。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至于高适为什么见死不救,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六、李白是酒后捞月亮死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规定死者从流,流者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符合完全赦免的情形,终于重获自由了。

自由身到底有多可贵,不光那些剩男剩女们知道,李白也同样懂得。

此时的李白已经59岁了,仍然豪情万丈。

他坐船沿长江顺流东下,当时长江水势汹涌,小船像离弦之箭在江水中急速前行,两岸的景物快速的向后隐退,渐渐消失在弥漫在江面的上的水雾之中。李白一路上看着滚滚的浪花,听着两岸此起彼伏的猿猴啼叫,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一首《早发白帝城》信口吟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从白帝城出发,一路到了江夏,在那停留了一阵。然后应贬谪在岳阳的朋友贾至和李晔的邀请,去了洞庭湖。李晔是李白的另一位族叔,曾经当过刑部尚书,当时是被贬谪路过岳阳。

千里洞庭,烟波浩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相隔多年之后,三位命运多舛的老友再次异地重逢,于是趁着月色,驾一叶扁舟,烫一壶浊酒,泛舟于洞庭之上。月光融融,波光粼粼,回忆起前尘往事,三人不禁感慨万千。有酒,有船,有风,有月,怎能没有诗?

好酒下肚,已有几分醉意的李白恍恍惚惚感觉到小舟渐渐飘了起来,晃晃悠悠在江水、明月和白云间缓缓穿行,他随口吟道: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五首.其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61岁的李白贫病交加,只好去投奔在安徽当涂县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并于上元三年死在那里。

李白画像

对于李白的死,《旧唐书》说的是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没说李白的死因,只是说他老年死在谢家青山。《唐才子传》的记载比较离奇,说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李白是酒后捞月亮死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可《唐才子传》的说法,因为李白就应该这么死,只有这样浪漫主义的死法才配得上李白。

就在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也死了,在两个不同的领域缔造了大唐盛世的两个人同年去世,帝国的盛世华章终于散去了最后一丝遗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好的时代结束了。

如果真如贺知章所说的那样,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被贬下凡,那么上元三年的李白可能是重新返回天庭报到去了。他出色的完成了凡间的任务,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用手中的笔为后人勾画出一个豪迈进取、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虽然这个盛世没有给他高官厚禄,但那一点都不重要,中国的封建社会诞生了无数帝王将相,但李白只有一个。庸俗的功利主义配不上他,李白就应该蔑视权贵,就应该潇洒风流,就应该恃才放旷,就应该豪情万丈。李白在人世间潇洒快活的走了一遭之后,悄然返回了天庭。正好印证了他在《侠客行》中写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