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沉默寡言”,问题出在哪儿
吴维煊
教研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是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与培训方式。基于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及学科教研组,都制定了详细的教研活动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组织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
笔者就中小学教研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平时参加的诸如全校性教研活动、学科组专项教研活动、校内外听评课研讨活动及校外各类教研活动等,平均每周不低于5课时。由此可见,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投入并不低。虽然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较多,但有一种现象却愈发突出: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不积极,多是被动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沉默寡言,甚至一言不发。
例如,在听评课教研活动中,不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只用三言两语说一些肯定性的评价,或者含蓄地提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在教育专项问题研讨中,部分教师不仅自己不发言,还对发言较多的教师抱以不屑的态度;在办公室中,若某位老师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部分教师习惯于以沉默应对;在各种学术沙龙活动中,积极发言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听”,不愿意“说”。
教研活动是教育思想碰撞、教育理念交流的重要场域,是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沉默寡言的教研活动无疑会让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为什么部分教师就是不愿意开口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校将教研活动当成一项例行公事的工作惯例,只关注活动是否开展、教师是否参加,对活动内容、活动质量这些本源问题,学校管理层并不关注。在这样的管理导向下,各教研组在规定时间内将组内教师集中到一起,拍一张活动照片,填写一份活动记录表,并将图片和记录表上传到学校管理系统,教研活动就算完成了。由于学校管理层对教研活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各教研组在长期低质量的教研活动中也养成了不研不讨、沉默寡言的不良习惯。
二是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不重视。在部分教师看来,教师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试卷,不仅没意识到教研的重要性,甚至还将参加教研活动视作不必要的负担。对教研活动持抵触态度,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管理,教研活动自然难以引发其思考。
三是部分教研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调查显示,很多学校及省市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多以上公开课、评议公开课为主要内容。由于很多公开课都是精心打造的,参加评课的教师难以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教研活动,即使教师积极主动参加,也没有能引发教师深入研讨的载体。
四是部分学校将教研活动当成一项管理手段。有些学校每举行一次教研活动,都有专门的检查人员到活动现场检查到岗情况及迟到早退现象,并将到岗情况与学期绩效考核挂钩。
五是部分教研管理人员教研能力薄弱。部分学校的教研管理人员并非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无法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只能以行政手段对教师进行教研管理,热衷于发通知、填表格、收材料,并将材料作为教研成绩评定及各种考评的依据,基本不涉及实质性的教研。这样的教研管理方式势必会催生不研不讨的教研活动。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讨则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沉默寡言,不仅让教研活动形同虚设,也将教研活动推向了形式主义,最终影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维煊,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