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梨园 花香博野”征文获奖作品展示(二)

博野乡音

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

作者 :李天畅

源起

2015年4月8日,河北省绿化委员会正式向保定市博野县沙窝村、冯村等5个邻村的连片古梨园授予“万亩古梨树群”荣誉称号。这是迄今为止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所发现的面积较大、种植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古梨树群落。

沙窝、冯村一带种梨树的历史同村庄的历史一样悠久。唐代建村之初,便有村民开始引种来自晋州的优质鸭梨品种。而此品种,据说是大唐名相魏征亲手培育的。那些来自远方的幼苗,颤巍巍在博野的沙窝子里扎下根,便立刻与这片沙土地产生了某种无间的默契。梨树群落从此不断繁衍、壮大。到明清时期,此地种梨之风日盛。至清康熙年间,沙窝一带的梨树已经颇具规模和口碑。到今天为止,通过打眼年龄测定,此地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树共计8万余株,树龄200以上的有2500余株。

百年故老有存者

万亩古梨树群落,首先胜在一个“古”字。 有这个字作底蕴,一切的景物风貌便有了时间旷日持久的味道,披一路风尘,经得起品咂与追溯。漫步园中,随处可见挂着小铜牌的古梨树,标示着梨树的品种与年轮------一百多年古梨,二百多年古梨,三百多年古梨……随处可见。

沿着青砖铺就的小径悠然闲行,寻古梨王去。古梨王到底有多大年纪?一千岁肯定有些夸张,数百年确实是有的。而据当地的老者说,这其实还不是当地最古老的梨树。在古梨王的西北方向,还生长着一株地上三干地下同根的树,名曰“三树归一”,树龄应该还在古梨王之上。当然只是据说而已,笔者未能亲自查证。但您尽可以走走转转,一路探究寻找,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古梨树群落的古意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根与枝干用它们的体态和神韵说话。在光影婆娑间行走,会不自觉生出漫步时光隧道的错觉。想象着,几百年前就曾经有鸟雀在它们的枝头盘桓,当鸟雀已不知道生灭了多少茬儿,我们才有机会在它们身侧徘徊。此情此景,悄然弱化了视觉的直观感受,一种在时间点拨之下的更为旷远的认知直击人的心灵。六朝风物随烟灭,百年故老有存者,都是时间指缝里遗留下来的宝贝,值得好好欣赏、珍惜。

蛟干虬枝巧作蟠

万亩古梨园的梨树,蛟干虬枝,疏密有致,朗朗自在,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每年春季,总有摄影人背着“长枪短炮”,逐花香而来。他们扛着摄像头,携着三脚架,攀沿仰俯,将鳞鬣的干、盘曲的枝、娇白的花和悠闲的赏花人一并摄入镜头,都是最美的姿态。

窃以为,古梨的枝干固然美,“寻根”尤具深意。古梨树群落的梨根相当别致,有多半米甚至一米裸露于地表之上,盖数百年风雨侵蚀将当年高高的沙岗掏空的结果。这些裸露着的树根,或呈蟠龙踞虎之势,或有鱼蛙之形、蛇蟒之意,或坐化成岁月的守望者,昂首凝眸;或根脉痴缠躯身依偎,相恋百年。这是一座让人唏嘘忘返的根雕园,根根有声。但所有的惊叹和赞美在笔下总显得没有着落,抵不过目光相遇那一刻真实的悸动,何不亲自去看看。

赏虬枝劲根,少了赶花期的紧迫,故而四季皆宜。

寻幽误入武陵溪

万亩古梨树群落是清幽的所在。哪怕繁花盛开时节,再多的游人,散落在偌大的梨园里,也不见有多拥挤。花与叶消解了外界的喧嚣,听蜂蝶嘤嗡,有花开花落之声。

夏日,花已寞,满树青皮小果。梨叶繁芜,遮一地清凉。人,或行或坐,悠悠哉,风摇蒲扇,树间蝉鸣,随你听不听、看不看。蝉噪林逾静,静的难得,正好收拾心情。

秋日,满树梨黄,是一年一度的采摘节。游人、果农闻香而至,布衣竹篮,遮阳小帽儿,兴冲冲摘梨去。黄发垂髫,往来林间,齿间汁津漫溢。收获,总是这么快乐。热闹却也不过几日,一切重新安静下来,是一种圆满之后的放下。

冬日,洗尽所有繁华,古梨树群落自有另一种删繁就简、直奔主题、尽显冷肃张力的美。如果再来上一场雪,就更好了。

骑牛吹笛伴村童

俗世熙攘, 步履匆忙,混迹久了, 便欲觅个清静去处安抚一下急欲逃离的心。于是,离开钢筋水泥的藩篱,到古梨树群落这个天然氧吧去。

给自己放一个假,漫步或者骑行,不刻意,一切都是慢调子。慢慢欣赏“绿树村边合”的田园风光,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听鸡犬相闻、童声嬉戏。怀着好奇看成群结队的喜鹊在林间起落,它们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白色的肚皮倏忽翻腾。

这样的地方总是赋予人足够的耐心。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等眼前的一切从形到神皆入了心,契合了我们被大自然安抚之下的脉动,融入一种抱朴归真的意境。

骑牛吹笛伴村童,是一种心态,体味岁月静好。

千年古县生态博野,景如许,休休访古去。

李天畅

李天畅,男,博野县人。爱好读书,乐于助人,现今大四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