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
“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穆斯林的葬礼》里楚雁潮对韩新月说得这番话如暗夜里划过的一道流星,让人在久久无望地等待里突然有了希望。看完它身体里像突然被灌注了多巴胺,重新燃起了想要奋力追求梦想和爱情的炽热渴望。
活在庸碌里太久了。我们大多数人早就忘了梦想是什么,过着不喜欢的刻板人生;读不喜欢的专业,上不喜欢的班;爱不那么爱的人……推翻现实规则的代价太大了,所以我们都习惯这样自欺欺人的日子了。
可是当你看完《穆斯林的葬礼》,你一定会问自己,人生苦短,一定要这么将就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像书里的那些人一样,纵然知道,人生艰难,也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去追求梦想追求爱人,追求一切自己的所想所爱,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喜乐?
《穆斯林的葬礼》不止给我们讲了几代人催人泪下的故事,还让每一位读她的人都会想重新考量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重新为了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存状态而努力。
霍达出生于珠玉世家,她写得《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就是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书中每一个人都曾经努力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和完美爱情,在路上,他们都勇敢无畏过。也许最终他们也因为现实不得不选择妥协,事与愿违的度日。但是爱来过,努力过,那就已经让人满足羡慕。
这本书,霍达一写就是三年。1988年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籍,享誉海内外。并在1991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对于该书的畅销,霍达曾说:“当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奢望得奖,没有奢望成为“经典”,也没有奢望30年后还能畅销,当时只是想把爱和死写到极致,把这个“活儿”做绝。一件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不在于作者的主观愿望,更重要的是岁月的淘洗,读者的检验。”
一位作者不求结果,不问名利,用匠人精神一丝不苟的捶打自己的作品,这本来就是现实中对于自己心仪理想不懈追求的典范。
更多的读者都说,读它,你能哭一场笑一场,感动一回,觉悟一回!书里的男女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路上的付出与隐忍,每一件都让人觉得可歌可泣,看到那些在凋零背后藏着的希望,我们才最终明白:
这世界有时不那么友善,但活着,就要勇敢追求,追求理想,追求爱情,追求人生。这样就算失去也不后悔,死去也不遗憾。如果因为生活艰难,就收起触角,害怕受伤就选择不付出,不追寻,那这样周全而无味的人生也是白活。
平凡的我们,读《穆斯林的葬礼》,都能从他丰富而曲折的故事里读出勇气,力量和缺憾美。他让我们能从故事里获得精神慰藉,情绪的宣泄。或许还能让麻木的你获得勇于改变现状的勇气,身在幸福中的你得到珍惜当下的智慧和决心。
书中主人公韩子奇在明白自己对玉的痴迷后毫不犹豫地停下了朝圣的脚步,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曾相依为命的师傅。从头开始,成为梁玉清的徒弟。
他告诉自己:“这里正是我生命要投入的地方,我的归宿。”因为这句自许,而后的一生他为了玉王肝脑涂地。
他曾忍辱负重委身仇人门下做学徒,也曾离乡背井,牺牲儿女亲情押着几车玉器一路颠簸,远走伦敦……最终,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现实,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玉王。
找到了理想就勇敢去追,韩子奇身体力行的成全着自己。
读他,我们不禁也会想找回这种单纯的勇气。
对待爱情,韩子奇起初并无多虑,他甚至没有见过爱情的模样便娶了师傅的大女儿,璧儿。责任和习惯让他们相敬如宾十年,心的距离却日渐遥远。
这样的婚姻,现实里不少,我们不陌生。何去何从,也值得思考?
韩子奇最终打破了这一切。在英国,战火纷飞的日子里,韩子奇和璧儿的妹妹玉儿朝夕相处中,终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他承认他爱的是玉儿。埋在内心的爱的种子,在战火纷飞中发酵,战争让他们相互依偎取暖,让他们不顾一切拥抱在了一起。他们开花结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新月。
“在爱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平等,我们都有爱的权利。”这样爱的发声也许自私,也许带着血淋淋的伤害,但是没有爱的捆绑就不是伤害吗?
而活着就要用力爱用力追求。因为这一份勇敢,多年之后,他们都觉得没有遗憾。人生轰轰烈烈走过还求什么?是啊,这辈子来世上一遭,有人真正爱着自己,视自己如生命,这一生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