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赋之感

不会写赋文,却很喜欢读赋文。上高中的时候就喜欢读赋,那时候还不知道啥叫赋,总认为它是古文,手头备一本新华字典,找一些古典文学书籍,挤时间去读,生僻字很多,边查字典边读,很多书籍上都有注释,给理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读得多了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和感悟。有时候高兴了就自己写一段所谓的文言文,去抒发感情,咏物喻人。慢慢的积累学习对古文体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赋文有了皮毛性的了解,尽管不谙真谛,也有了深刻的感悟和启迪。转一段关于赋文的解说,与大家共享:“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文字来源;百度百科)一代代的传承发扬光大,使得赋文体呈现阶段性的规范和系统化,不论是文字要求“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还是“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都有了指导性的决定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学也随之步入新阶段,尽管诗词歌赋领域人才贫乏,但是,新文化运动无日不在积极推进,一些个老一辈的文学大腕,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给国学文萃做出了表率和启迪。社会在进步,新文字在改革。汉字也在统一规范之列。早在1951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文字必须改革”的重要指示。随之成立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异体字,多音字,怪癖字……等,都做了详尽的改革意见和新出版词典字典。这一项宏大的事业一直到文革期间才暂告一段落。文字规范和推广普通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果辉煌。以此才连锁产生了一些用新文字写出的诗词歌赋。一些生僻的字眼很少见了,甚至没有了。格律诗词如此,一些赋文也如此。赋文的复兴是在本世纪初,光明日报推出《全国百城赋》征稿活动,写赋者纷纷响应,不光有一些赋学界老手,一些初学赋文的年轻人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回头看看这些赋文,会发现在文字应用上大有两极分化之迹象。一些人应用新文字新文风,写出来很多脍炙人口的新赋篇。值得赞叹!也有一部分人采取古文字,古文风,一些个之乎者也兮噫嘻呜呼若夫嗟乎……充斥满篇。甚至一些生僻拚弃的古体字也捡拾过来充数。看似返璞归真,实在是泥古不化,就我个人观点不赞许,更不喜欢。举一个实例: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可谓是国家级最高殿堂,里面悬挂一幅铁书词赋书法作品“中华颂”是有张志和(河南邓州人)先生,撰文并亲笔书写的,正文是648字。细细读下来也就开头出现一个“壮哉”和结尾那一段落,出现一个“迨乎”这么高端的地方,悬挂这样的高端文学作品,竟然见不到我上面提到的一些虚词和文言助词。我们该如何想?难道这不是赋文学进化的最好例题吗?。另外,我曾详细拜读过多篇河南第一词赋人,王国钦先生的赋文,说他是赋坛宿将并不为过,他的《黄河赋》历经二三十次修稿,每一次修改对所用文字都有所取舍。最后定稿被镌刻在郑州园博园。一千四百余字的赋文,文言助词几乎没有。其中“也”字才十几个还都是后缀。就连他写的《郑州赋》其中“兮”不超过十个。概括这两篇赋才三千字,全部是用现代文字和现代的语言结构组成。只要是读报纸能在百分之九十五的覆盖率,可以说读他的这两篇赋就基本上没有“拦路虎”。也就是说,不一定用文言文就能写好赋文。也不一定说用现代汉语结构就写不好赋文。这两种写法,我倾向于后者,可以拭目以待,用现代文学文字去写赋必定会得到发扬光大。需要说明的是;我说的是使用语言结构和现代改革后的新文。并不是否定写赋的格式和手法。尤其现在网络时代,国学的复兴,写赋者风起云涌,铺天盖地。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也并不是哪个人想赶时尚,争亮点,是值得推崇和支持的。最后我要说的是,所有文体都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褒扬也好,贬斥也罢,在文字中间都要叙述得当,铺垫平稳,就像格律诗词那样有起有落,起承转合,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赋文也不例外,绝不能为了拼堆华丽辞藻而毫无章法可寻,满篇杂乱,比如近阶段写商丘赋的文友很多,我看过十几篇了,里面不乏好的作品,写出了商丘的渊源历史,写出了商丘的极大变化,写出了商丘的人文风貌。也有几篇作品就不那么规整了,开篇是商丘的人文景观,中间还是商丘的人文景观,结尾还是商丘的人文景观。一人一事一物能在通篇文章里反复出现,这样的铺排安插难免读者看了第一段就不再看第二段。如果是开篇写商丘的历史,都是有何人何地何事何景、第二段写商丘在各个历史和事件人物地点进度过程,第三段写现在的商丘新貌新人新事物,最后结尾写自己的感受和商丘的发展远景,这样去引导读者,他就会跟着你的笔触去领略商丘的历史现在和将来。至于用字前面说过,不必要再反复运用之乎者也噫嘻兮乎……岂不知这些文言助词(虚词)是古代人没有标点,很大程度上是为断句服务的。比如“兮”在现代汉语中也就是一个感叹号能解决的问题,有时候也不过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的感情用字“啊”如果反复运用既浪费笔墨,又浪费读者的时间,干脆一个逗号抑或感叹号完事。更有甚者个别文友在表现低沉和压抑的情感时也用“兮”那就更不可取了。说得多了,上述文字纯属个见,不代表任何人观点。建议好友去百度一下王志和先生的“中华颂”。以及王国钦先生的“黄河赋”和“郑州赋”,就会明白啥叫赋,赋要如何写?!我就不再赘述了,谢谢大家,也请方家多批评指正。远握致意!
李清海写于怡情园。
2021年四月七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