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18)

一原文八佾第三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试解】孔老师说:“礼仪制度是用来调和君臣、父子、上下间关系的,以便于人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秩序。臣就必须尽臣之礼,这本来就是一个的臣子所为,是无可争议无可厚非的正常行为。可是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事奉君主,一切都能够做到以礼为准则,行为端正,以真诚之心尽职尽责。现在的人们却认为这是在巴结讨好君主,是在谄媚取宠。现在的时代守礼不易啊。” 二释字事《说文》:事:职也。从史之省声。𠭆,古文事。《洪武正韵》:世务大曰政,小曰事,纪纲法度曰政,动作云为曰事,三公之任曰三事,六卿之任曰六事。又奉也,营也,治也,职也,采也,载也。汉字"事",甲骨文中“事、吏、使”为一字,从又(手持)从口(命令)从丫(表权杖)。本义是奉命办理事务,引申为事情、职责、职务等。尽(盡)尽(盡)《说文》:盡:器中空也。从皿㶳声。《广韵》:盡:竭也,终也。汉字“尽”,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表示完毕,达到极限,最大限度地投入,竭力之义。三素说前一章老师针对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进行了教导,老师说出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从言说之中可以感觉到老师对礼崩乐坏的无奈和对回归周礼的痴心,在老师的心中还有那形上的仁德之精神存在。本章是承接前章的教导,告诉子弟们老师不单单是期望周礼的回归,而是自己的痴心忘我对周礼的实践。老师说:“礼仪制度是用来调和君臣、父子、上下间关系的,以便于人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秩序。臣就必须尽臣之礼,这本来就是一个的臣子所为,是无可争议无可厚非的正常行为。可是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事奉君主,一切都能够做到以礼为准则,行为端正,以真诚之心尽职尽责。现在的人们却认为这是在巴结讨好君主,是在谄媚取宠。现在的时代守礼不易啊。”从本章的文本之中可以看到,老师对国君尽忠尽礼,却被人诬陷为谄媚,老师并没有斥责别人,也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说这是尽礼。这体现了老师的胸怀和品德。同时可以看到,那时的国君大概已经不具有君子的品德了,整个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依然如故地尽职尽礼,一方面体现了老师的克己复礼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期待礼乐文明回归的信心。体现了圣人的知其可为和不可为,尽其“仁之为人”的本分。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春秋之时,礼崩乐坏,国君已经不象以前的国君那样信守仁德的底线了,关怀爱护百姓了,人们也已不像过去那样恭敬国君了。于是人们按礼制行事,便有的那种种恭敬谨慎的姿态,便认为是谄媚,拍马屁了。此时的孔子心中还有着那形而上的“仁德之天”,因而他的种种行为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他本人也无法与别人讲清楚明白。在孔子的心中,外在现实中的“君”,虽然已经没有了仁德之心,没有君相了,但是他在圣人心中,还是那道德楷模之“君”的象征之物,因而圣人还按照礼乐的要求,尽其本分地尽职。从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孔子的真诚和胸怀,感悟到在圣人追求理想的那种痴心。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