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

月半
1
邻近深秋,夜里的风总是比白日冷酷了许多,绕在腿上尽是一阵阵凉意,或许正因如此,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的身影,除了草丛里吱吱呀呀的虫鸣还显得热闹外,整个小镇陷入了一阵难得的宁静。百花的夜还是明朗的,松散的云块里,隐隐约约藏着几枚疏星,月色并不圆满,但依旧明亮,只是皎洁的外表下,多了一层淡薄的纱衣 。
2
朝着街道一眼望去,道路两旁的香樟树和路灯像一列哨兵,动也不动,站的十分笔直,它们之间的友谊,想必深厚浓郁,毕竟在无数个日夜更迭的缝隙里,它们之间只有彼此在身旁守候。灯光将樟树叶丛映照得十分明亮,透过叶与叶之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了斑斑点点的阴影,然而在那一团翠绿的灯影里,可以明显的看到几张已经发黄的树叶,那是时光在流逝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提醒着我们季节的脚步已悄然来临。
3
我独自在街道上踱步着,正打算享受这湖边小镇的秋夜风情,但还未迈开几步,一股浓浓的烟气却飘然而至,一头扎进我的嘴鼻,味道浓烈又熟悉,不远处定有人在烧香点烛。今夜镇上未有人家在做斋事,哪里有人会在晚上烧纸呢?为了一探究竟,我便朝着烟雾传来的方向走去,走过不远处的转角,我看到一个老人领着一个不大的孩子,蹲在路边的墙角,守着一个小铝盆,铝盆旁的泥土上,插着几支已经燃了一半的香。老人时不时的用一段树枝在盆里翻动,一堆泛黄的纸张在盆里烧得正旺,烟雾缭绕的从盆中升起,向着夜的半空扬长而去,我才回想起,今夜可是鬼节。
4
鬼节,也叫七月半,在我的老家,我们又称为“月半”。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每当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收成,也有向鬼神表示尊敬的一层含义。由此不难看出,七月半的本质其实是人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对自然的尊重。在我的记忆里,“月半”是为数不多的有趣节日,我的家乡是一个汉族杂居的地方,在民风民俗上,没有太鲜明的特色,但“月半节”不同,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不仅节日内容有趣,还有一番口实之福

5
捉鱼是我们过“月半”首当其冲的大事,在“月半”这天到来时,我们会提着桶和簸箕,跟在大人的身后,去往山上水草丰美的稻田,准备酝酿一场大的捕捞。山里人家在每年的春耕时节,会购买许多鱼苗投放进水田里,待秧苗栽种完毕,幼鱼和秧苗便共同生长在这纯净的水田世界。鱼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来自水田泥土给予的馈赠,以日月为伴,以星辰为伍,以雨露为滋,以稻花为养,稻田鱼便是在这日月精华的养育中蜕变,最终造就了其极佳的肉质。
6
捕捞开始,将田埂上各个缺口处封挡的泥土用锄头挖开,将竹箕置于缺口处,稻田里的水顿时汹涌而出,而竹箕的缝隙丝毫不会阻挡田水澎湃的心情和脚步。缺口处由于引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水面上的浮萍,随着浪流摇摇晃晃的漂浮,最终聚在竹箕底。虽然整块田的水量巨大,但几个缺口齐头并发,只需几刻钟的时间,便可以看到鱼的背部逐渐显现在泥浆里,它们即将迎来插翅难逃的境遇。有的鱼经不起突如其来的巨变,顺着波流而下,直接掉进缺口处的竹箕里,我们只需留守在缺口旁,这鲜美的食物便可唾手可得。而一些倔强的鱼始终不肯随波逐流,誓死坚守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但丧失了水的鱼,无法掀起大的波浪,我们只需在泥浆里搜寻片刻,便可将那些“顽固者”捉拿归桶。
7
稻花鱼不同于其他水质里生长的鱼,眼色清透,鳞片紧密,身材饱满而又匀称,通体颜色鲜艳明亮,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虽生长于泥土,但毫无泥腥味,鱼腔没有多余的杂质,肉质紧实而又鲜美。我们老家最常见的做法,是将鱼剁成块,抹上少许盐,将鱼块放入菜籽油中翻炸一遍,再用糟辣椒炒制锅底,倒入山上引来的泉水,一锅酸汤便制作而成,汤里放入鲜花椒和薄荷叶,待到汤一烧开,直接将炸好的鱼块放入,一锅地地道道的农家酸汤鱼便制作完成。
8
农历七月的南瓜早已长成气候,我们会在南瓜顶上开一个小口,将瓜芯内的东西挖干净,瓜壁四周雕上刻形形色色的图案,底部在挖上一个小洞,里面插上一截蜡烛。待到夜幕降临,我们便将蜡烛点燃,瓜身两端系上绳子,提着自制的挂灯,和着皎洁的月色,游走于寨子周边的小路。燃纸焚香祭祀先人也是我们过“月半”必经的一个仪式,提前备好黄纸红香,待到月色高挂的时候,在院里挑选一块地势,直接将香纸焚掉,诚心盼念祈祷,将对已故之人的思念,寄托于明亮的火光和缭绕的青烟。
9
随着火光渐弱,香柱也即将燃烧到底,此时的夜空早已被浓厚的烟雾覆盖。未曾想,在离家甚远的小镇,也有着和家乡如此相像的风俗。月色并不圆满,清风略带微凉,我也并没有吃到鱼,但能在异乡看到一番旧识的景象,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2020年8月31日初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