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霞|离婚了,可以这样陪伴孩子
始
终
2019年10月12日
好聚好散
是结束,也是另一个开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婚恋观的变化,离婚率随之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从1987年到2017年,离婚数量从58.1万对增长到437.4万对(人民日报数据),上升6.53倍,离婚对于当事人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不少有了孩子的夫妻如何面对离婚之后的孩子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婚姻解散之前大部分的夫妻会经历时间程度长短不一的矛盾与不和的阶段:
有些父母会不分场合地点互撕;
有些父母为了顾及孩子的感受从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争吵;
还有一些父母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但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还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约定好等孩子高考完了再告知孩子实情(由此还出现了高考离婚潮现象),但往往孩子早已知道,就这样,“一家人“小心翼翼相互隐瞒着一个彼此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生活,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不安......
不论父母的矛盾因何而起,用何种方式面对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都在与父母共同经历着家庭的风暴与父母婚姻带来的创伤;
不论父母如何掩饰,孩子都同样能感受到家庭氛围与父母关系,除非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是表里如一的和谐稳定,也可以说,任何人与事,都是必然地”表里如一“,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很多时候的隐瞒不过是自己无法面对现实的自欺欺人。
创伤已经不可避免,如何将创伤的程度减到最小?
甚至是将创伤转化成一种经验?
不可否认,人生是在不断的伤害中成长的,没有不受伤的人生。
如何面对伤害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当然,这并不是美化伤害,将伤害合理化,更像是升级自己的防御系统来修复可能被伤害乘虚而入的bug。
在婚姻濒临破碎这个阶段或者说更早就开始了:
父母如何面对矛盾?
如何面对对方?如何面对孩子?
不仅仅是着手减少创伤,更是身体力行告诉和向孩子示范如何面对矛盾,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如何面对一段关系的结束以及如何结束一段关系(这需要父母的自我成长,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是个很大的系统,暂且回到当下的小主题来)
孩子在面对父母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以及家庭濒临破碎的可能,内心有着恐惧,不安,疑惑,焦虑,害怕,厌烦,自责......等多种情绪:
别人都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我没有家了怎么办?
我没有爸爸或者妈妈了怎么办?
我会被抛弃吗?
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像书上或者影视剧里的那样相亲相爱却要这样彼此伤害?
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彼此......是我做错了什么吗?是我不好吗?
单亲家庭听起来很可怕,我会像那些传说中的单亲家庭孩子一样吗?
......
父母需要在离婚前将包括孩子的归属事宜协商好,并温和而肯定地对孩子所有担忧疑惑的问题一一澄清并作出力所能及的保证,让孩子的安全感得以尽可能的满足。
因为父母的战争和关系的破裂,先前家庭带来的安全和信任感已经不复存在,重建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感受并找合适的时机不断地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孩子重新体会到安全和信任。
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父母双方需要对于离婚这件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仅要有意识,并且能面对,从心理上去承认和接受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创伤,诚恳地向孩子道歉,接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能力的有限。
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双方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仅对双方关系造成进一步破坏,也是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对自己行为负责,没有足够的诚意面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的体现。
02
给予孩子需要的温柔而稳定的陪伴
在孩子面临父母婚姻解体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的现象:情绪消极,低落,悲观,烦燥,易怒,攻击性强,对抗关系和环境,身体症状,学习成绩变化......当然,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出现在家庭氛围长期不和谐的孩子身上。
总之,这些“反常”是正常的,需要父母能有心理准备,需要给予孩子需要的长期温柔而稳定的陪伴。
03
明确地告诉孩子生活可能会面临的变化
从物质和经济上给予孩子保证,有可能因为婚姻的解体,在经济物质层面生活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对于孩子来说,吃饱穿暖,基本的教育能继续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从另一面来说父母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度满足孩子,此时的满足孩子不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而是打着这个幌子来满足弥补自己愧疚的需要,结果纵容溺爱造成新的问题。(有这个倾向的父母会在日常也体现出这个特质,并不需要离婚才出现,只是容易放大而已)。
明确地告诉孩子接下来的生活可能会面临哪些变化,让孩子在心理层面有所准备。
04
满足孩子和父/母连接的需要
沟通协商好孩子的主要抚养人的问题,协商另一方探视孩子的问题,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见(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让孩子来选择,如果因为种种情况无法实现孩子的选择需要坦诚地和孩子说明情况。
尽量地满足孩子和另一方相处连接的需要,从法律上,父母双方作为监护人的身份是不会因为婚姻状态而改变的,从心理上,孩子也需要不受婚姻状态影响的稳定的父母存在。
父母如果能支持和满足孩子的这方面需要,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现实中因父母离婚不能同时陪伴孩子带来冲击。
05
自己从心理精神物质上有独立生活的准备
作为成人,要对于成为单亲爸爸/妈妈这件事需要有心理准备,包括经济,时间,精力各方面都要有单挑的心理准备。
对方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谁,只是孩子的父亲/母亲,甚至有可能分开后对方也不再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你将如何处置?
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以前或许家里还有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备用的备胎,但现在不再有了,孩子生病,学校有活动,你要工作,你也可能生病......
生活中各种情况层出不穷,你准备好了吗?
面对这一切的心理状况决定了自己的状态,而自己的状态又决定了生活的状态,生活的状态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06
好好爱自己
作为成人,要好好爱自己,陪伴自己,照顾自己。
离婚对于当事人是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一个重大创伤,如果在婚姻中曾经对对方不能爱自己,陪伴自己,照顾自己这件事充满了失落,愤怒,伤心,绝望......或许还有眷念,那么,从此往后要开始学会爱自己,陪伴自己,照顾自己,将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将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并且这本来也是自己的责任。
如果成为一个单亲爸爸/妈妈,要一个人扛起家,面对生活的压力,从此,家里的顶梁柱就只有你一个了,照顾自己,也成为了一种责任。
只有能好好照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而不是反过来让孩子承担父母的角色来照顾自己,安抚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出口。
07
实事求是地呈现父/母形象
实事求是客观地在孩子面前呈现父母的形象。
走到离婚这一步,必然都经历了彼此带给对方的创伤,甚至很多矛盾都是因孩子而起,在离婚后如何在孩子面前谈论涉及到对方的话题这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作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对方不称职,但作为人,他/她一定有可取之处;不因为自己的情感情绪以偏概全地将对方贬低成一无是处的人,也不因为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而刻意回避某些话题,前者是任性,后者是压抑。
不偏不倚,尊重自己,不诋毁他人,感性和理性并存,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不会因此而分裂,从而接受人性的多面化。
08
和孩子一起面对外界的干扰
在中国,离婚往往不仅是夫妻双方的事,常常还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夫妻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容易参与进来,甚至旁边还有其它一众亲朋好友围观,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会在孩子面前谈论父母的婚姻或者对双方说长道短,甚至将孩子作为战利品来争夺,这时候需要有勇气站出来对这些声音说“不”。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六祖慧能。
虽然婚姻已经解体,但这是自己的事,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自己父母的事,他人越界,不代表自己就要放弃维护自己的界限。
如果孩子有疑问,可以向孩子解释,总之,关于这件事,父母是第一责任人,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明辨是非,这时候,父母能立起来,直面这件事,孩子才能挺直腰杆做人。
有些夫妻因为婚姻期间的矛盾导致双方怨恨彼此,借由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怨恨;
有的是直接发泄在孩子身上,有的则是将孩子拉入到自己的“阵营”,让孩子和自己同一战线仇视对方,让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去抗拒攻击对方,不仅阻碍孩子和对方的会面和相处,更是造成孩子从心理上抵触对方,孩子夹在父母中间两头为难;
或者因为离婚的一些后续事宜没有处理好,在生活工作一人挑的情况下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又因为外界的一些压力言论转而迁怒于孩子......
这样的父母不仅没有减少离婚导致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甚至主动将孩子卷入战争造成更更大的伤害。
婚姻是两个成人的选择和决定,在婚姻中好好经营婚姻获益的是每个家庭成员,但我们无法去要求每个人都一条道走到黑;
决定婚姻存续的原因有很多,离婚也是一种选择和决定;
如何将选择和决定做好的重要性并不输于做出一个好的选择和决定。
在不好的婚姻家庭中生活就不会受到伤害吗?
能够好好离婚重新开始生活的家庭中的孩子是否也会受益?
到底哪个受到伤害更小,获益更大?
这很难量化,离婚不是问题孩子的标签,根源也不仅仅在于离婚这件事上,而在于这个过程及之后父母的面对方式上,甚至在更早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开始埋下伏笔了。
离婚固然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弄清楚为什么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如何将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尽量减到最低程度,这才是亡羊补牢需要做的。
有些父母通过孩子把婚姻捆绑在一起,无心经营建设婚姻,却对孩子说“我们都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摆出一副:“我们为你做出这么大牺牲”的模样,既是受害者的形象又是施恩者的模样,潜台词是:你别再要求更高了,这辈子我们都是为你活了,你得......也可以是:“我们父母该做的都做了,但孩子不争气和我们没关系,都是孩子自己的错”,用不作为的偷懒来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却让孩子来为自己的婚姻负责,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父母常常会在离婚时对孩子说:离婚了,我们和你的关系没有变化,依旧是你的父母,改变的只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没错,但如何做到这样则需要体现在点点滴滴上,它考验的是智慧,勇气,和担当。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和方式将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痛苦,矛盾,分离,结束,承担,开始......其实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如此。
做出好的决定和选择,把决定和选择做好。
如果运气和技术都不太好,没抓到一手好牌,或者把一手好牌打烂了,那么就好好学习提高技术;
把运气交给上天,学会把一手烂牌打好,毕竟这比运气靠得住。
好聚好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离婚,是一种结束,也是另一个开始。
即便是在离婚率一路攀升的今天,“离婚”“单亲”这样的词还是和很多负面词捆绑在一起,招来异样的目光,能够去坦然承认接受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是件需要勇气的事,然而,这不是耻辱,是属于自己的选择,面对这样的选择,承担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不让自己和孩子成为“离婚”“单亲家庭”污名化,刻板印象中的一员,需要身体力行。
离婚了,你可以对孩子说:
我在,你在,家还在
阅读延伸:
作者介绍:湘霞,阿苏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2014~今),心理咨询督导,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中国石油大学兼职咨询师(2016~2017),中央财经大学咨询助理(2016),中南大学兼职咨询师(2017~今),长沙理工大学团体督导带领者及兼职咨询师(2017~2019)。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妈妈后将心理学,教育学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儿及生活之中,不断体验证实,知之行之不懈不怠。如需咨询请点击湘霞|咨询师的流派.态度.心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心理咨询和湘霞的咨询理念有先期了解后再行预约,谢谢您的信任!
湘霞微信:yaya-2008
公众微信:asuxinli
专业专注
阿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