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遗址(2)

本篇要目:

**********************************
11.讲武城遗址 
战国至汉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
12.常山郡故城 
汉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
13.土城子城址 
南北朝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
14.边关地道遗址 
宋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
15.会州城 
辽至明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
16.刘伶醉烧锅遗址 
金至元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
17.九连城城址 
金至元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
18.海丰镇遗址 
金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
19.小宏城遗址 
元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
20.大名府故城 
宋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

11.讲武城遗址


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讲武城唐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尚存。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配合京汉铁路复线建设,河北省文物工作组对磁县讲武城古城址进行调查,并对古城周围的古墓进行了抢救发掘。


讲武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西面和南面,南达郑卫,北通燕赵,原是南北长,东西窄,因南部被漳河冲毁,残存遗址则相反为东西宽,南北窄;南城墙被漳水冲没,西城墙与东城墙各被冲毁一部分,北城墙还有7段,遗址墙基宽为17-26米,墙体最宽处大约有9米,窄处仅有3-4米,最高处近9米;从城的东北角至西北角长1169米,东墙残存200米,西墙尚存920米,墙址残高2-9米,上宽6.5米,均为黄土堆积而成,在土层中间散落着很多贝壳。


2006年5月25日,讲武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常山郡故城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1100余米,系夯筑土城,夯土层厚5-10厘米,城垣高8米,城宽23米,城内陆面散布有大量板瓦、筒瓦、细柄豆、虎纹砖、陶制下水管道等残片;1991年,常山郡故城出土银、铜、铁、漆、陶等器物残件1000余件,铜器上标有“常山”铭文;常山郡故城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科学、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1976年,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于当地勘察时,曾征集到四虎纹方砖、水波纹排水管、“常山长昌、常山长贵”瓦当各1件,藏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均系常山郡故城所用建筑材料;


常山长昌、常山长贵瓦当为东汉时期制作,其中心单凸线圆圈内为一较大的乳钉,圈外四面各出二条平行线与宽缘内一周凸弦纹相连,平行线内有“常山长昌”、“常山长贵”隶书字样,四隅扇形处饰卷云纹。

2006年5月25日,常山郡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村,为北魏柔玄镇遗址,地处冀蒙交界,其西、东与内蒙古兴和县接壤,土城子城址城垣平面呈现不规则的六边形,城池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城墙残高0.5-1.5米,夯筑,呈东西向布局,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6米,建筑布局属于北魏风格,与内蒙古怀朔镇的遗址布局相似。


土城子城址东、南、北三面城墙残存,城址中心有一片较高的台地,具有典型北魏特征的遗物,遗址地表散落有大量泥质灰陶布纹瓦残片、红陶瓦残片和少量夹砂黑陶残片遗物,遗址内许多地点发现了具有典型北魏特征的莲花纹瓦当、布纹板瓦、子母扣筒瓦、水波与凹弦纹夹砂泥质灰陶片,莲花瓦当纹饰有复瓣双层、复瓣单层等多种样式;出土金代铁犁铧、马具、青铜镞与铁镞,以及北宋与金代的货币,如金正隆、大定通宝等。


2006年5月25日,土城子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边关地道遗址


边关地道遗址,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境内,永清县位于宋朝时代三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以北,在宋辽交战的前沿,为宋辽古战场之一 。边关地道遗址面积约1600平千米。1988年,专家勘察判断,边关地道遗址是北宋时期防御辽国的地下古战道,属于持久防御工事,与地面长城的战争功能相同,有“地下长城”之谓 。


边关地道遗址是北宋初期为防御辽国南侵而修建的地下军事防御工程遗址,横跨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固安五县(市),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全长约65000米,分布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仅永清县内就有300多平千米,涉及6个乡镇、11个村街,结构复杂,延伸长,类型多,洞体由规格与质量统一的青砖构筑而成,洞内高矮各异,宽窄不一,延伸曲折,直角转向,走向不定,既有宽大的藏兵洞,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翻眼等军事专用设施,洞内还备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炕等生活设施和为运兵而造的“引马洞”,以长期隐蔽为目的的“藏兵洞”和深入敌阵前沿的“瞭敌洞”等;呈立体布局,深及地下1-5米;地道群,环环相绕,彼此勾连,独成一体的小洞也分深、中、浅3层。

边关地道遗址重点试掘了5处,发掘总长度达173米,发掘出的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叫迷魂洞和藏兵洞;迷魂洞,设计曲折繁复,敌人进去后分不清方向,会被困在里面,入口在地面下约4米处,洞口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藏兵洞,主要是在里面隐藏兵力和囤粮,洞内能容纳100-200人,洞口高度不到1.3米,宽度仅容一人通过,成年人必须弯腰低头才能进入,每隔几米,洞壁上都挖有拱形的浅洞,必须在这里转身,否则只能倒退着走出来;发现有烛台、水缸等物品,还有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设施 。

006年5月25日,边关地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会州城


会州城,位于河北省平泉市南五十家子镇会州城村,总面积813.108平方米,四周城墙断断续续清晰可见,墙体为夯土分层而筑,东、南、北三面城墙大部分被居民住宅和锦承铁路所占据,西门及城墙基本保存完好。

会州城平面近“曰”字形,总面积813.108平方米,东西长949.6米、南北宽855米。遗址四周城墙断断续续清晰可见,墙体为夯土分层而筑,城墙残高2-6.6米,基宽18米。东、南、北三面城墙大部分被居民住宅和锦承铁路所占据,西门及城墙基本保存完好;会州城设有四个门,城内西侧有一个小城,东西宽,南北长,是瓮城,又称小城子。


从会州城出土文物有国家一级文物“绿釉刻莲花鸡腿瓶”,二、三级文物:“惠州之印”、“神山县印”、“大宁中卫前千户所百户之印”、铜铳,茵镇石狮等。遗址年代为战汉时期。辽太祖时期建城池,一直沿用到明永乐年间被废弃。该遗址是研究辽、金、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状况不可多得的史料资源。


2006年5月25日,会州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刘伶醉烧锅遗址


刘伶醉烧锅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刘伶醉酒厂第一制酒车间,由16个发酵池和一口青砖古井组成,发酵池共分2排,每排8个,呈长方形,青砖垒砌 。该遗址为中国最早的白酒酿造文化遗存之一,对研究蒸馏酒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


刘伶醉历史文化悠久,使用着一座完整的宋金时期(1126年)古烧锅遗址。遗址中的“润泉涌烧锅遗址”等16个古发酵池已有800多年连续使用的历史,为中国已知使用年代最久的古发酵池 。1998年7月,在刘伶醉酒厂东厂区第一生产车间技术改造工程中,刘伶醉烧锅遗址被发现。2000年8月、2005年4月,在配合徐水县城内南大街、刘伶醉酒厂改扩建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房基、水沟、窖穴、灶等遗迹,进一步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 。

刘伶醉烧锅遗址南北长60.5米,东西宽85米,地表遗迹由16个发酵池和一口青砖古井组成,发酵池共分2排,每排8个,呈长方形,青砖垒砌,池东西长3.45米,南北宽1.6-1.7米,池深2米,采用单砖平砌,个别部位修补过,两排发酵池间部位原为凉糟场,后改建时又修建了一排发酵池,距发酵池北侧7米处有一青砖古井,直径1.2米,单砖垒砌,砖长30.5厘米,宽15.5厘米,厚5厘米,车间改建时将1.6米以上部分修复。


2006年5月2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九连城城址


九连城城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西部的九连城乡北3公里,城池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城墙基宽20多米,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楼和城台残墩28个,每隔百米左右有1个,从每个角度看都有9个,故名为九连城,曾是金代塞外三重镇之一,是“幕府”文化遗存 。


九连城城址呈方形,南北长930米,东西长760米,围墙是土质结构,城池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城墙基宽20多米,每个城墙上都有敌楼,辟东、西、南三门,门宽13米,有郭。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楼和城台残墩28个,每隔百米左右有1个。从每个角度看都有9个,故名为九连城。

2016年秋,九连城城址南侧发现古代窑址一处,是一处并排两座烧制陶器的古代窑址,除窑体上部坍塌外,地表以下部分保存完好,分别由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窑址中出土了部分泥质灰陶片和烧制的等腰叠压三角形陶支堑等,这是一处窑址密集、规模较大的古代制陶作坊,大约面积200米×300米,窑址约30座以上,为半地六式窑炉 。在九连城遗址散布有各种灰瓦、白釉黑边陶瓷以及兰花、兔毫、流彩等各式各样的细瓷残片,这些瓷片都出自宋代定、钧等名窑,在此地出土的大量古币中,祥符、景德、颐宁、至和等北宋钱最多,还有几枚辽代的太平通宝。有一枚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以工部郎中张大节、吏部员外郎麻圭监铸的大定通宝,背面有“酉”字。


2006年5月25日,九连城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海丰镇遗址


海丰镇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东25公里,分布在羊二庄回族乡海丰镇村南至杨庄村之间,是一处重要滨海遗址,也是中国重要的金元时期考古发掘项目。海丰镇遗址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1900米,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2000年至2017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大批完整和可复原器物,以瓷器居多。

2014年6月,河北黄骅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资料整理修复工作,通过海丰镇遗址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海丰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

2000年至2017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遗迹器物,以瓷器居多,来源于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北方不同窑口,品种丰富,瓷器不仅有碗、盘、碟、俑、枕、瓶、罐、盆,还有娱乐玩具,如骰子、围棋子,有装饰品,如白瓷的南瓜子,釉色有白瓷、黑瓷、酱瓷、青灰瓷、双色瓷、绞胎瓷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剔花等装饰手法,纹饰有鸳鸯、鱼、牡丹、荷花、山石等。

2006年5月25日,海丰镇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19.小宏城遗址


小宏城遗址,是一座草原废城,又称小红城,亦名乌兰城,即元世祖忽必烈察罕淖儿行宫,坐落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西岸,总体分为三期建筑。在小宏城西南500米处,是一片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古建筑遗址,裸露地表的有整块的侗瓦、青砖,有笼制花纹黑釉瓷缸、绿釉大瓷缸、鸡腿瓶和不少泥质灰陶、白瓷器残片。

小宏城遗址累计发现房屋基址60余处,均可从地表看出高出来的房屋基址,基址上遍布碎砖瓦,和当时生活用具的残片。南洼遗址在小宏城遗址南面,大约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0米,地表有大量素面砖瓦残块,出土了汉白玉螭首、黑釉大缸、三足平底铁锅、柱基、铜佛、铜印、铜镜、铜钱、瓷片,以及腹中印有“内府”字样的白釉梅瓶、蛋青色高脖瓷瓶等文物。

小宏城遗址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城址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正南北方向,辟东、西、南三门,门宽3米,进深15米,南门为正门,铺方砖甬道直通城中大殿,垣四壁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30米,周长1380米,外有护城壕沟,城垣里外均用石板加白灰浆砌包,内夯混合土,各夯层之间杵有窝臼,上下凹凸相合,其结构与元上都、东凉亭一样,均为元代早期草原皇城建筑特色。宫墙内的中心建筑是“亨嘉殿”,其址南北长70米,东西宽36米,一丈多高。在大殿南、北各有四五座300多平方米的建筑台基,依中轴成东西对称分布。在这些台基上,裸露着内饰布纹灰板瓦、砖和黄绿色琉璃瓦,兽面或纹饰瓦当、滴水,汉白玉石刻、砖刻残块以及钧、磁等名窑瓷器残片。


察罕脑儿行宫(小宏城)和萧太后梳妆楼两个国保级遗址。梳妆楼遗址。“梳妆楼”下方上圆,穹顶无梁。所谓“萧太后梳妆楼”原本是当地的一个传说,萧太后曾在此地梳头,拍马P的就建了一座梳妆楼以作纪念。

2006年5月25日,小宏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位于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以大街村、御营村、双台村3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大名府故城历经东晋十六国至明朝9个朝代,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


大名府故城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内城周长183千米,外城周长243千米,有罗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南东门口村、南门口村、铁窗口村、北门口四村庄分别是府城的4个主要城门,古运河在城东临城而过;大名府故城是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发掘后将填补中国北宋都城考古的空白 。

2007年,大名府故城开发项目近日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2011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明城墙保护规划》和《明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大名府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201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经由河北省文物局下发至大名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罗城扩建为东京(开封)的陪都,时称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千米,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千米,城南有顺预门、省风门、展义门3个城门,城东有东安门1个城门,西城有西安门1个城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刘豫在北京大名府建都称帝,国号大齐。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河、卫河同时洪水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整个城池圮于洪水被尘封;而后,大名府迁修于艾家口。


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