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西藏生死书》荐读

书  名: 图解西藏生死书

作  者: 莲花生大师 / 原著  ;  达赫 / 释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  号: 978-7-5613-3364-8

书  价: RMB 68.00

好书推荐理由

《图解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关于生死学研究的巨著。准确的文字阐释,既忠实原经内容,又适合当今读者阅读习惯。精心设计的数百张插图和图表 并配合生动具体的心理辅导,相信读者一定从中获得智慧和启发,为您带来形象感知和视觉的审美享受。

精彩文摘

出版序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雷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而其中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

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恒和不朽。只要人在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服务,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可以安详自在,无愧无悔了。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他们将生和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无论是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诲人们要不畏死亡,藐视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本书向我们传达:可以在有生之年为死亡预做准备。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把握今天精进修行,在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妙道,永怀一颗平常之心去看待人世间的悲欢与得失。这样,生存与死亡都将不再成为问题。

禅定是领悟心性的最佳状态。如果临终者生前有很好的禅定修行,那么到了死后就可以通过禅定来获得解脱。禅定有有相禅定和无相禅定两种方式,二者虽然在观想对象方面有差异,但无论哪一种禅定都是觉悟死亡的有效方法。

禅定就是将心中所有的妄念杂想都清除一空,使本心自性得以显现,进而安住于这种自性之中持之不动的境界。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取得了很高的禅修成就,那么到了死后,这种禅定功夫就可以帮助临终者获得解脱。

禅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休习禅定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关于修定的层次有“九住心”的说法:

1.      内住

把心定住在一个境界之内,专心一意观想,不再受六根六尘的吸引

2.      续住

当妄念偶尔生起,心向外散的时候,及时把它带回来

3.  安住

经过反复的心向外散和及时拉回的过程,久而久

之就会感到比较适应,从而达到安住的境界

4.      近住

达到安住的境界之后再继续修行,妄念产生时心就不会偏离安住的境界太远,稍有外散,心会马上警觉,并回到正念中来

5.      调顺

达到近住境界之后,修行者会感到做事心意比较集中和专注,自然地将外境的五欲六尘看淡,进而体悟到禅定功德之妙。进入这一阶段后,修行者的六根基本上可以达到收放自如,所以称这一阶段为”调顺”,第五阶段也是禅修功夫进步很快的一个阶段

6.      寂静

达到这一境界后,修行者的起心动念就会非常明白和清晰。当记忆中具有诱惑力的境界现到眼前之时,修行者能够明白这并不是自己安住的境界,只要使心意回归到安住的境界中来,那些妄念就会自然地消失

7.      最极寂静

这时修行者的新年会更加分明,一起心一动念都能够马上判断出善恶,染净和正邪。既具备定力又具备警觉力,因此能够马上将妄念降伏

8.   专注一趣

达到第八住之后,修行者只要一盘腿,一上坐就可以将整个念头定在所安住的境界之上

9.      等持

达到等持的境界,心念既不会妄念纷纷,也不会昏昏沉沉,心意就在所安住的境界中长久地,平和地持续下去

禅定可以使人获得觉悟,帮助亡灵获得解脱。然而禅定功夫如何修得?禅定不是苦求,而是自然的融入。禅定是一种境界

索甲仁波切曾经把禅坐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这种概括极为生动贴切,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于禅定境界的理解。

他所谓的“把心带回家”,意思是说要让我们的心结束被身外之物所吸引的漂泊旅程,转而关注内在。这也就是我们所一再强调的体悟自己的本心自性。进行禅修,首先就要让心安静下来,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试想一颗处于各种情绪的包围之中的心,就像一块处于强大磁场中的铁,四面八方都有力量作用于它,对它进行牵制。这样的心又哪有机会展现它自己原本的状态呢?因此,让心回家,就要先让心从各种思想和情绪的混乱状态中安定下来,然后才能有机会瞥见我们的本心自性,并且安住于其中。

其所谓的“放下”,就是把心从对一切身外之物的执著中解放出来。因为执著和欲望乃是一切痛苦,忧虑和煎熬的根源。体悟心性,会使我们领悟万物皆是空性,一切终归无常的道理。这样自然会生发出宽容心,让我们放下心里的一切执著。如此,这颗心也就自在无碍了。

最后,其所谓的“放松”,就是要放松整个身心,进入真正的本觉之中。放松意味着自然,不造作。就像雪花飘落于大地,小溪注入河流,无需刻意经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因为思想和情绪就想是水中的杂质,我们越是理会它,搅动它,心这潭水就越是浑浊;相反,只要不加理会,以静制动,杂质自然会沉淀,潭水也自然就清明了。试着深呼吸,将自己想象成虚空,接纳着整个宇宙。不久,一切思想和情绪都将自然地平息,并且逐渐融入我们的心性。

只要当我们将这种禅修练习得相当娴熟之后,我们才能够达到那种旷达圆满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如果我们不觉得它们有什么问题,它们也便不会来找我们麻烦。我们的思想已完全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种境界便是禅定。

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当生命已成往事

当生命已成往事,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无论这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幸福或是痛苦,圆满还是遗憾,

时辰一到,我们只能退场。

名利,爱恨,一切我们所执著的东西,

只不过是一场灿烂绚丽的烟花,

刹那间腾空,绽放,

任你幻化出多么出人意料的图案,仍在眨眼间灰飞烟灭了。

其实我们什么都留不住,我们只能保留内心的祈祷和对光明的向往。

当生命已成往事,只有微风吹过。

戏剧还是一样继续,舞台上换了新的演员。

孩子睁开懵懂的双眼,啊!又一场轮回开始了。

我怜悯他,因为我知道,等待他的,又将是一场痛苦的挣扎。

然而这一切此时都不再与我有关,

我必须选择,是彻底退出这喧闹的舞台,

还是像他们一样,再次回到人间扮演一个角色。

当生命已成往事,一切都不能再令我迟疑和彷徨,

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