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紫薇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薇
【拼音名】Zǐ Wēi
【来源】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紫薇.,以根、树皮入药。夏秋采剥落的树皮,晒干;根随时可采。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用于各种出血,骨折,乳腺炎,湿疹,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0.5~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证类本草》紫薇
味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
茎、叶 味苦,无毒。主痿蹶,益气。一名陵苕,一名 华。生西海川谷及山阳。
引用:《证类本草》紫薇(音威)
《中药大辞典》:紫薇根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Zǐ Wēi Gēn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薇花"条。
【化学成份】根含谷甾醇和3,3′,4-三甲基并没食子酸。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固涩药、外用药。 更多功能主治 >>>
【注意】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痈疽肿毒,头面疮疖,手脚生疮: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调敷。亦可煎服。
④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紫薇根、叶各五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紫薇根
【来源】药材基源: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根。
【性味】味微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主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痈疽肿毒,头面疮疖,手脚生疮: 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调敷。亦可煎服。②治牙痛:紫薇根煮猪精肉食。③治白痢: 紫薇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④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紫薇根、叶各五钱。煎服。 (江西《中草药学》)⑤解黄藤中毒: 紫薇根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各家论述】《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紫薇花
【性味】《滇南本草》:"性寒,微酸。"
【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产后血崩不止,血隔症瘕,崩中,带下淋漓,疥癞癣疮。"
②《岭南采药录》:"治小儿烂头胎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紫薇花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别名】鹭鸶花、五里香、红薇花、百日红、佛相花、满堂红、怕痒花、猴刺脱、紫梢、痒痒花、宝幡花、五爪金龙、狗骨头、紫金标、紫兰花、阿米荼、紫荆花、紫金花、蚊子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花。
采收和储藏:5-8月采花,晒干。
【性味】味苦;微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上血。主疮疖痈疽;小儿胎毒;疥癣;血崩;带下;肺痨咳血;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孕妇忌服。
【附方】治风丹:紫薇花一两。煎水煮LAO糟服。 (《重庆草药》)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治产后血崩不止,血隔症瘕,崩中,带下淋漓,疥癞癣疮。
2.《岭南采药录》:治小儿烂头胎毒。
【摘录】《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紫薇皮
【拼音名】Zǐ Wēi Pí
【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层菜科植物紫薇的茎皮和根皮。
采收和储藏:5-6月剥取茎皮,秋、冬季挖根,剥取根皮,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散瘀止血。主无名肿毒;丹毒;乳痈;咽喉肿痛;肝炎;疥癣;鹤膝风;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紫薇叶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Zǐ Wēi Y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
②治湿疹:紫薇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③治创伤出血:紫薇叶一两,野南瓜根一两,六月冻一两,胎发灰一钱半,研细末,外用。(江西《中草药学》)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