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臣王铎,为何在书法史上评价那么高?
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杰出的书法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河南孟津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官拜礼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清军入关后王铎在南京投降,被授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位及一品大员。
王铎在书法上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生涯,可以说构成了他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王铎在笔记里说:“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他早年学《集王圣教序》,“年十五,钻精习之”。后来又广泛临习二王及晋唐名帖,对于米芾的书法用功甚多。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他写了这样一段题跋。他看到了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帖》后说道:“米芾书本羲献”,但是米芾书“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模拟”。在这个题跋中说说,“予为焚香寝卧其下”。
公元1646年,他写《草书杜诗卷》,曾题跋说:“吾学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我“不服不服不服”。
这里可以看出,王铎的书法在世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颇受争议的。王铎的楷书,主要学习颜真卿,《拟山园帖》里也收进了他的一部分楷书,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字里有“颜”和“欧"的痕迹,非常雄浑。
他的行书主要得力于二王和米芾,把王献之的旷达、王羲之的严谨、米芾的风流潇洒和颜真卿的浑厚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他独特的用笔使转,使他的行书显得气势雄强,自成一家面貌。
他的草书传承了晋人、唐人的风格,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他临摹《阁帖》的草书作品,用功非常深,笔势连绵。王铎的一个贡献在于:在晋唐小字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开拓。王铎写八尺的、丈二的巨幅作品,用二王手札那种样式来写,仍然能够处理的线条精警、笔势雄健,这是比较难做到的。
他在运笔的过程中,非常多地运用了绞转的方式,使行笔当中笔势足,笔不会塌下,也不会是“抹过来”。所以他的线条都是如“以刀划石”,非常地雄健有力。这一点,在宋以来的书家当中,王铎可以说把这种行草的书法又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过去的人从来没有做到这一步。
王铎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就是他的行书和草书路子非常地宽。比如一件作品,这个地方会显得非常地古拙,那个地方会显得非常的俊秀,不同审美的倾向性非常地丰富。
而且他经常善于用涨墨法,这个笔上的墨非常地饱满,然后从第一个字开始写,一直写到枯笔。所以他的行草书的节奏非常特别,这种节奏感、这种跳跃感特别强,可以说是在笔墨的语言运用上又有很多的拓展。
王铎的书法在海外影响非常大,甚至在日本被推崇到这样的位置,被认为是“小王胜大王”,“小王"就是指王铎了“大王”就是指王羲之。日本很多书法家、学者都推崇王铎,认为王铎的书法无论从笔力,从结构,从章法,就整体的书法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他都胜过了王羲之。
我不敢这样说王铎胜过了王羲之,因为一个是1000多年前的个基础性的、开拓性的人物,一个是后来的再发现、再创造的人物,我们很难给他们放在一块来说谁胜过谁;另外他们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式美的样式。
我们分析书法史,我们评价一个书家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应该客观地评价。在中国整个历史上,王铎以他气势磅礴的行书和草书,尤其是大幅的行书和草书,可以说已足以傲立书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