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
昨天我参加了普通话考试,虽然已参加过多次,但这次竟有点紧张,因为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普通话考试也经历了一个见证历史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普通话考试都是人工测试,考生抽到题后先在侯考室熟悉考题,大约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吧。然后进入考场,考场一般有两位测试员,你读自已的考题,他们边听边记录,你读完,分数也就出来了。后来发展到没有测试员,考生对着电脑考试。
这一次的考试更高大上,每人进入一个小房间,像银行的自动提款间那么小,这个房间只有一桌、一凳、一台电脑、一只耳机。戴上耳机,里面会传出场外考官的提示,根据提示在电脑上输入准考证号,就会出现你的个人信息和随机分发的试卷,然后逐题朗读即可。
虽然考试的内容还和十几年前的内容一样,但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让人有一种进入智能时代的神圣感。反正我是在忐忑中完成了考试,好像没有读错的字音,口头作文也还算顺利,但不知道能否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普通话考试已经举行了二十多年了吧,可能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尤其是对师范生,规范语言习惯,对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益处多多。不得不说,这项工作现在已经卓有成效。现在的老师谁不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现在的孩子谁还说家乡话?
我记得上师范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五县一区哪个地方的都有,口音也是南腔北调各不相同。尤其是毕业于偏远乡村中学的学生,乡音特别浓。当时师范学校最重要要掌握的技能就是“三笔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这和普通话。学校特别重视普通话的练习,几乎每天的晚自习都要进行普通话训练。
当时,我是班上的推普委员。就是负责同学们普通话练习的班干部。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天的晚自习我都要带头做一个三分钟演讲,这应该是我上师范时最大的收获。但是班上那些乡音浓得有点“根深蒂固”的同学应该特别讨厌这样的训练。至今,我还记得那几位经历了三年的训练仍毫无长进的同学,不知道现在他们的普通话有没有说得标准点儿。
我也曾经替别人考过几次普通话。记得有一位姐姐,她是我妈的同事,普通话很烂,让我辅导。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猫和老鼠》,她竟读成“毛和老树”,真真是让人醉了。看她如此“朽木不可雕”,最后还是我替她去考试了。
我也曾听过关于考普通话的笑话,据说有一位老教师考试时,被测试员不断提醒:“老师,请用普通话读!”他抬起头,一脸愕然地说:“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哦?”哈哈。
这样的笑话现在应该听得少了,因为大家的普通话水平都提高了。哪怕是外出打工,在大城市里讨生活,也受环境的影响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农村学校的老师,大多也是受过正规教育的,普通话没问题,孩子们的普通话整体提高。再加上现在电视电脑如此普及,大家满耳朵听的都是普通话,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怎么着也能学会说普通话啊。
一些农村的“土词儿”也在消失。比如,“娘”这个称呼几乎已经灭绝,现在农村的孩子也是叫爸妈。还记得几年前,原清丰电视台的一位朋友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一次回老家,问老家的小孩儿:“你们都认识我不?”小孩们说:“会不认识哦?电视上老玩(演)你!”“玩”就是“演”的意思,我们小时候也这样说,“玩电影”就是“演电影”。听起来这个“玩”字多久远,现在农村估计也没人说“玩电影”了,现在扯上幕布演电视这种形式,几乎已经消失了。
想想真是感慨,我们的语言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发展,不知道有多少民间的方言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呢。我们的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不断规范和统一,但是那些“多姿多彩”的语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语音语调,也是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记忆啊,可惜没有人专门记录这些“消逝”的语言,真是可惜!
因为普通话考试形式的进步更新,大量的普通话测试员也将面临“失业”。而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人们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我觉得普通话考试估计也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事物都会面临“消逝”和“新生”的必然命运,这是自然发展中“新陈代谢”的规律,谁都无法左右和改变。作为这个大背景下的个体,我们可以缅怀已“淘汰”的记忆,但更需要做的是紧跟时代步伐,却迎接和拥抱新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