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视角下的一处胶东圩子墙遗迹,清代抵御捻军时的产物
这些圩子墙,基本都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捻军进军胶东时期的产物。在此之前,登州、莱州二府,有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未经战火,史志所谓“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待到咸丰辛酉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大举进入胶东半岛时,不少州县并无防备,颇遭涂炭,死伤甚多。
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之后,清廷地方官吏也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捻军虽然在平地来去如风,但却攻坚乏力;百姓如果有城墙可依托,就很有可能会躲过战祸。因此,他们除了加强府州县城的修缮和防御之外,还下令各乡社就地修建圩子墙,结寨自保。胶东的圩子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黑山上的这处圩子墙建在山顶上,东西狭长,南北较窄,总体呈现出椭圆的形状。图中看到的,主要是圩子墙的西半部分,这部分保存的相对完好一些。
▲圩子墙所在的山虽然海拔不是很高,但也是方圆数里的一个制高点,易守难攻。站在山顶上,远近的道路都可以纳入视野当中,一旦有风吹草动,不仅山上可以早做准备,同时也能点燃烽火,传递消息。
▲不过这种圩子墙也有缺点,那就是建在山顶上,缺乏水源,并且空间狭小,难以长时间容纳太多人。因此,短暂在此躲避锋芒尚可,如果对方围而不攻,山上一方恐怕也难以坚守。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捻军一部进入宁海州后,又分兵两路:一路奔宁海州凤凰崖;一路入海阳县夏村、 桑行埠等地,后沿海岸进逼海阳县城。……捻军攻城不克,于十七日分两路撤退:一路西去行村,后至莱阳高格庄;一路北去发城、郭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