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主要讲什么(2/2)
【原文朗读】
第15章,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本章记载了年轻的孔子当年学习礼仪时遭遇的讥讽。
第16章,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礼乐既要沿袭,又要与时俱进,同时履行礼仪还要量力而行,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代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人的要求标准也不能一刀切,孔子形象地用古今的射礼来阐释这个复杂的命题。
第17章,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礼乐制度有时需要一定的仪式才能因袭传承下去,否则慢慢就会名存实亡,最终被淡忘而废弃。孔子从“告朔饩羊”这个礼联想到还有很多其它的礼,如果一个个被废弃了,久而久之,礼乐文化将会面目全非了,这才是孔子最最担心的事情。
第18章,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一辈子都在克己复礼,把礼看得太重了,当时很多人看不过眼,便冷嘲热讽,不过孔子不受其影响,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第19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阐述了君王和臣子相处的礼仪之道。
第20章,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用《关雎》中小伙子的哀和乐引申出普遍的人生道理,对应到礼乐上,告诉我们任何礼乐都要有节制。
第21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批评宰我故意诱导哀公与三桓摊牌,不仅改变不了既成事实和现状,还会害了哀公。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是说臣事君不仅要以礼行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意气用事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第22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孔子敢于公正评价100多年前齐国的伟人宰相管仲,说他虽然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但却是用一己之力取得的,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礼乐制度。总的来说,“强人治国”不如“用礼乐治国”好。
第23章,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上一章说管仲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礼乐制度,本章接着描绘完整的礼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孔子用一首优美完整的乐章作比喻。
第24章,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上一章说要有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但如果礼乐已经崩坏了怎么办?就要有人站出来唤醒世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25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乐尽善尽美,评价《武》乐尽美却未尽善。礼乐制度的核心就是仁,仁德的内容和蕴含就是善,而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是美,如果将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就称得上尽善尽美了。
第26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篇》主要讲礼乐制度,但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孔子痛心疾首,认为居于上位的统治阶层要负主要责任,孔子主要从3各方面进行总结。
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学《论语》、《道德经》、《周易》等。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