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城隍庙
广东省普宁市之城隍庙,位于旧县治洪阳城北门内,地处原城之核心县衙之东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一县初置所必设以教民、保民、管民的三大官方建筑之一。城隍庙坐北朝南,自建成之后,在明清两代有多次重修增建,其中清康熙三十四年知县赵勉周重修中堂及门楼廊庑、清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安定枚重建后堂及两廊六司房舍,成三厅二天井两庑一拜亭的宫殿式格局,清乾隆十年邑令萧麟趾所修撰之《普宁县志》有载其图。
共和以后,普宁城隍庙被用作厂房及洪阳镇第三小学之校舍,庙内部分结构被改建,诸如大殿和拜亭。所幸的是,大体上,庙宇还是保持着明清建筑的风格。比较遗憾的是,据老人回忆,原庙前有数百年树龄的大榕树,于大炼钢时候被砍去当柴烧。
改革开放以后,城隍庙被逐渐收回重新作为本土民俗用地。1999年,整座古建庙宇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被由后往前夷为平地,逐以全新样貌进行重建。现所见之城隍庙仍为五间三进,而在原有基础上,于拜亭两侧增设钟鼓楼,并后殿前加入放生池、拱桥等小园林景观,计东西宽27米,南北深60米,总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
普宁城隍庙的三山门楼两侧祀有直符使者、马使爷,门楼内两侧有顺风耳、千里眼。
庙内大殿拜亭前的天井两侧庑廊,为六司房舍,分别祀有:三官老爷、功德老爷、子孙老爷、速报老爷、福德老爷、四官老爷、无量老爷、延寿老爷、迟报老爷、花公花妈。也不知,哪两司为现代庙宇重建后所新设。至于钟鼓楼,好像什么都没有。
普宁城隍庙主祀伯府大人城隍公。
不知普宁的城隍爷是为哪位有功于普城的历史人物,但据说系邻县城隍的舅父。当然,自然神被形象成真实人物,也不知是哪里的谱。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动,城隍庙遭毁,庙中诸神失散。改革开放后的丙寅岁1986年,尽管城隍庙并未收回,但因热情的民俗信仰需要,民众重塑城隍公金身并使借居于原县衙前的东关帝庙内,与关圣帝君同座,以享香火。遂后,当地另有关公保城隍的美谈。据介绍,再后来,民众收回城隍庙前进三山门楼一间房,经一方收拾而请城隍爷回来,以此先作暂居地。这是城隍公别后首次回家。
及至现代城隍庙重建,庙内原来的诸神重塑金身回归正座。城隍公也再次重塑金身,连同丙寅岁所塑金身,新旧大小一前一后两尊,坐镇于庙宇的中宫正座。
大殿内城隍公座前左右近处配祀有文判官、掌印官,再前案上另又配案头文判官、掌印官,厅中左右配彰善、瘅恶四使。左右各设大副龛祀文昌老爷、武圣老爷,并各自有护法共四位。按推,文昌帝君是来自隔壁文昌阁的主人,后者或是西关帝庙的主人(或因城隍公久前暂居县衙前之故而请来的东关帝?),说起这两位老爷配祀于此,其实也有一番难处,因两位神灵的老家原庙现非易主,就是被破坏不能用了。
资料上讲,城隍是儒教中的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实质意义上,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在相对意义上来讲,城隍不是神,故多称之为城隍或判官。城隍与城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其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经道教演衍而成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中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的城隍信仰已滋盛,至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太祖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资料上说,城隍庙在平面布局上,大胆地将池、拱桥等园林建筑融合于庙宇布局之中,建筑结构保留了明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建筑科研价值,1998年10月被列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想不明白的是,1999年全新重建后具有明代风格、地方特色、较高历史艺术建筑科研价值的城隍庙,是怎么穿越到1998年被列为文保的。
城隍庙的后座大厅是伯府夫人殿,左右偏厅配祀注生娘娘、慈悲娘娘及护法童子,另于左侧有夫人卧室。后座两侧是地藏阁和观音阁,各配有十殿天子和十八罗汉,貌似现代才有的。
当然,重建后的城隍庙,不论梁柱、楹栋、门扇、龛几、木雕、石雕、彩绘、嵌瓷等等,以及整体格局,总的来说,都还是很用工的,作为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很OK,且再过百年,同样又是古建,这也是事物演变的实例吧。
就可惜,相去太久,现都不知城隍庙旧貌具体是什么样了。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文化】【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