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术知名度?

文/时胜勋

知名度是一个最近非常流行的概念,用一个网络的词叫存在感,但是知名度却是一个需要学术辨析的概念。

知名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术知名度,就是你在这个学界所具有的地位,这是由你的成果、你的思想、你的方法、你的态度、你的人品等等所决定的。学术知名度高就意味着你的学术价值被广泛知晓、认可了。当然,这不是说学术知名度低就意味着你的学术价值不好,只是说学术知名度是对其学术价值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有价值的学术都具有相应的知名度。

比如王国维,他的学术知名度很高,就是他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开创性的贡献,比如方法论转型、新内容拓展等,这是学术知名度,但并不意味着王国维自身的所有学术都是绝对真理。

学术知名度与学术价值是两个概念。学术知名度和他的学术价值有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学术知名度高其学术价值就高,二者并不是等同的。

关于学术知名度,学界最经常用的就是著名学者、知名学者,这些是学术知名度的一种体现,而有些学者既不是著名学者,也不是知名学者,只是有名学者,或者说是非著名学者,等等。

学者当以追求学术真理为目标,而不能以追求外在声名为目标。不是说不要外在的声名,而是说学术的本体就是学术,就是学术自身的价值,至于它有没有知名度,那是另一个话题。

但是,学术知名度毕竟是学术知名度,而不是别的知名度,问题在于是否有些其他因素制约了学术知名度,比如用职称、项目、期刊级别、出版社级别、高校级别等来衡量学术知名度,这就本末倒置了。

学术知名度是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写是有价值的,仅仅在于此。如果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写被宣传很广,被接受,被认可,这就是学术知名度高,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知名度。刘勰在中国文论界学术知名度高,主要因为他写了一部《文心雕龙》,而不是他是什么级别的人物。学术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学术知名度,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学术知名度,比如有人重视、宣传一个学者,他的学术知名度就高,相对的,没有被宣传的学者,学术知名度就低,但这不意味着他学术价值低。学术知名度归根到底就是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酒香也怕巷子深”。

除了学术知名度之外,还有一个是社会知名度,或者说学术的社会知名度,这是超出学术的、对一个学者在社会上的存在指数的一种说明。有的学者有着很高的学术知名度,但是在社会上却没有任何知名度,比如有些科学家,他们在业界有着非常高的学术知名度,但是和社会关系很远,以至于大家根本就不知道。比如某一个院士去世了,生前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普通人不了解。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学者都像袁隆平这样有非常突出的社会知名度。社会知名度和学术有联系,但主要不是学术问题。比如说今天的很多人都知道郭德纲、沈腾,但是并不知道中国科学院院长是谁,不知道中国工程院院长是谁,不知道北大校长是谁,这就涉及学术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那么,是什么造成有些人的社会知名度很高呢?

这与宣传的力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新闻、网络了解某个人,而学者从来没有在这些领域里面出现过,上新闻联播,上春晚,上央视,几乎是与学者绝缘的。近年来的社会知名度高的学者都与综艺文化类节目有关,诸如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学者的社会知名度高主要是新闻媒体宣传,普遍呈现明星化、网红化的趋势。这是社会知名度吗?未必。这些都是初级的表面的社会知名度,只能是社会上的知名度,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知名度。

可惜,有些学者认可了这种社会上的知名度,把流量当质量,乐此不疲。相反,有很多很好的学者,流量几乎为零,一生似乎也很难有什么点击10万+爆款文章之类。

最后,如何看待知名度的问题。知名度是一个事物的外在影响和人们的接受程度、了解程度的一个指标,应该说它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个学者,他的学术知名度高,至少意味着他的学术做得是不错的,但是学术做得不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具有相应的学术知名度,因为这可能涉及学术的传播问题。有的学术的著作,可能多少年没有人关注,只是到后来才会被人关注。也就是说,学者自己能够决定的是学术价值的高低,但不能完全决定的是学术知名度的高低。学术知名度是和他的学术价值及学术宣传密切相关,学术价值是基础。

就社会知名度而言,学者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社会知名度,甚至几乎没有,对此,我认为不必太过于苛求,但是在某些特别的方面,比如人文学科,和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人文学者的社会知名度高,这个高不是前面的社会上的知名度,或者社会上的存在感比较强、曝光率比较高等等,而是社会的知名度,是对社会的关切和思考,甚至是批判性、反思性的思考,能够真正使得社会能够以他的想法为参考,而不仅仅知道这个人。

真正的社会知名度应该是人们意识到学者的贡献,他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显然,真正的社会知名度并不在于名气大,而在于观天下。古代的世家思想家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个道理。在一定意义上,一个具有社会关切的学者既要做好学术,也要将学术应用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学者不是孤零零的学者,学问也不是故纸堆的学问,而是散发着社会气息。

在今天学术日益体制化的情况下,学者不关世事,不了解社会,不参与社会,肯定也有它的弊端。部分学者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思考与建设,对于提升社会知名度是有关系的。这个社会知名度就是社会责任心、使命感,它不是名气,而是胸怀。

当然,并不需要所有学者都有这种社会知名度,也不是要把社会知名度作为评价学术的主要标准,毕竟学术的东西还是要归于学术,它可能只是学术而已,比如文献学、文字学等,学术思考社会只是学术的一个方面,也并非是全部方面。

学术知名度,有更好,无亦不妨事。学术为本,知名度为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术可以标本兼治、本末兼顾,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不能治标不治本,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是学术的底线,也是学术的精神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