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结婚时,身边为何没有亲人?为何成了试飞的第一个女人?
宋庆龄的生活小片段,她为何会成为,试飞中国自制飞机的第一女人
一、早年的学生生活
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曾经取过一个英文名字,叫做洛士文( Rosa mond ),原籍广东海南岛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即阴历壬辰年十二月十日,出生于上海。父亲为宋嘉树,又名耀如,母亲为倪桂珍,二人都是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徒。
宋庆龄七岁时进了上海八仙桥畔的三一堂女塾,并寄住在女塾的宿舍里,美龄五岁时也进了该校。这是一所教会学堂,后来并入了中西女塾,即今天的中西女子中学。因为这个关系,人们认定宋氏三姐妹为中西女塾的校友。
宋耀如夫妇对三个女儿都喜爱,视为掌上明珠。但大女儿太倔强,小女儿太顽皮,次女庆龄则性情温雅,举止端庄,身材娇小,体态优美,特别得到父母的疼爱。宋耀如常常用双手把她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你啊,你是我们快乐的源息”。
宋耀如毕业于美国万德华尔特大学,倪挂珍虽然没有出过国,但也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夫妇两人都不信旧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常常对三个女儿说:“你们是女孩,但并不妨碍自己成为对祖国有贡献、有作为的公民。我们要统统送你们到美国去读书。”1908年,庆龄才十五岁,美龄更小,只有八、九岁,就一同赴美,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城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因为大姐早已在该校读书,三人由此又多了一层同学关系。
在校内,宋庆龄读的是文科,既聪明,又用功,门门功课都考得很好。她的记忆力极强,对语言有惊人的天资,学了英语,又学法语。后来她在本为孙中山做秘书时,再学了俄语和德文。她的上海话自然更不必说了,一口地地道道的本地音,只是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夹有一点儿上海腔。宋庆龄还擅长写作,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并担任过校刊的文学编辑。
宋庆龄从小就具有爱国思想,虽然身在异邦,但时时怀念着苦难中的祖国。她说:“我不能不想中国,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忘记中国。”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美国,宋庆龄兴奋得睡不好觉,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文章开头就说:“中国革命是滑铁卢以后最伟大的事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场革命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它意味着四万万人已从君主专制政体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篇文章后来发表于《威斯里安》1912年第四期。
这时,宋耀如正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手下参加革命工作,给庆龄寄来了一面新国旗,即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她高兴极了,立即爬上凳子,把原来挂在壁上的清朝龙旗撕了下来,扔在地上,并高呼:“打倒黄龙!共和国万岁”。素以文雅庄重见称的宋庆龄,兴奋到这个地步,使同寝室的女同学大为惊讶。
宋庆龄对母校是有感情的。1913年夏季毕业后,她虽然没有回过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却时常惦记着它,不断给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写信。美国客人访华时,她也常托他们捎去礼物和问候。1925年,宋庆龄还给母校捐献了五百元美金。
二、到了孙中山身边
1913年8月,宋庆龄离开美国,抵达日本。这时,因为被袁世凯所通缉,在上海不能立脚,到日本过流亡生活,住在东京。宋耀如曾经支持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为了避祸,也带着原在上海的全家老小逃往日本,住在横滨。所以宋庆龄先到日本去看望爸爸妈妈。
等候在码头上迎接她的,一个是新近与宋霭龄结婚的姐夫孔祥熙,一个是孙中山。宋毕恭毕敬地向孙中山鞠了一个躬,轻声地说:“谢谢你,孙伯伯!”
孙中山与宋耀如是知己朋友,他曾经多次到宋家,有时就住在那里。他一来,总是同宋耀如高谈阔论,大讲救国救民之道。当时,宋庆龄还是一个孩子,不可能完全理解孙中山所讲话的意思,但是她喜欢呆在旁边听。孙中山说:“现在,中国是只睡狮,不久就要醒过来了。”她相信这句话是对的,古老的中国是会年轻起来的,也会强盛起来的。
宋庆龄正在这样回忆的时候,孙祥熙已经在催她上车了,于是三个人登上了马车。在横滨寓所,宋庆龄见到了父母和姐弟,骨肉团聚,自有一番天伦之乐。几天以后,大家谈到庆龄的工作问题,她说。“只要是革命工作,我什么都愿意做。”
宋庆龄原来是孙中山的秘书,因为最近与孔祥熙结了婚,便辞去这个职务,决定专心一意做个家庭妇女。婚后,她生了四个子女,即孔令仪、孔令侃、孔令伟、孔令杰,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
宋霭龄辞职后,孙中山还没有物色到适当的人选,而大量的工作确实也需要有一个助手。宋庆龄对姐姐说:“你看我去接你的工作,好不好?”姐姐说:“你如果真肯做,倒是个合适的人。不过,这是革命工作,是很危险的。”她说:“一个人应该有点牺牲精神,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我不怕危险。”
经过孙中山的同意,宋庆龄就在东京做了他的秘书, 整理文件,裁答书信,接待外国客人,十分忙碌,但她认为能够在孙博士身边做工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因而心情也很愉快。她对孙中山说:“追随你,就是追随革命。除了献身革命以外,我别无他求。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我满足的了。”说着,她自己满意地笑了。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时,宋庆龄很快就成了最早的党人之一。
三、—对革命的伴侣
1915年,宋耀如一家早已从日本回到了上海,孙中山也劝宋庆龄回国,说:“年轻人么,总免不了要想家,家里人也不放心你,还是回去吧!”
动身的前一天,宋庆龄对孙中山说:“在我请假时期,你想到了要办的事,请随时记在小本子上,等我回来再整理。”孙中山笑笑说:“那么,你是准备再回来的了。”宋爽快地说:“当然要回来,时间不会太久,因为革命在你这里。”
办公室内只有两个人,谁都似乎有许多话想说,但谁也开不了口,室内是一片沉寂。后来,宋庆龄终于面孔腓红地说话了:“我不但会回来,而且愿伴随你度过一生。”孙中山愣住了,忙说:“不行,这怎么可能呢?我老了,你还很年轻。”宋庆龄断然说:“革命,是不分什么年老年轻的。我小的时候,听你说过,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投入一项有价值的事业,便毫无意义。我现在的理想就是一定要成为你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孙中山急切地说:“革命需要你,那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我们的事情,你必须回去征得父母的同意,庆龄啊!”
宋庆龄回到上海后,向全家宣布了这个消息,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远在美国的宋子文和美龄也不赞成,写信回来规劝她,不要感情用事。宋庆龄坚决地说:“这不是什么感情用事,而是为了革命的需要。”
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1867—1952年),广东香山县壆(bó)村人,1885年结婚,生有一子孙科(1891年生)、长女金琰(1895年生)、次女金琬(1896年生)。卢夫人留在老家,已与孙中山分居多年。她为了专心侍奉老母,于1915年3月由广东赶往东京,与孙中山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于是孙中山把情况写信告诉了在上海的宋庆龄。宋接信后,不顾全家反对,于10月24日到达东京。
翌日,两人就在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的住宅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双方都没有家属参加。婚后,新夫妇邀请在东京的几位革命党人,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招待会。和田瑞律师受新夫妇的委托,在东京市政厅办理了结婚登记,并主持了双方《婚姻誓约》的签字仪式。《誓约》是用日文写的,翻译中文如下:“此次孙文与庆琳诸间缔结婚约,并订立以下之誓约:
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的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人的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上述诸条誓约,均系在见证人和田瑞面前各自的誓言,誓约之履行亦系和田瑞从中协助督促。
本誓约书制成三份,誓约者各持一份,另一份存于见证人手中。誓约人孙文(章)、宋庆琳(龄),见证人和田瑞,1915年10月26日。”
1980年3月18日,宋庆龄对这个誓约,作了几点说明:(一)誓约上写的是“宋庆琳”,因为“琳”字比“龄”字好写;(二)她从美国来到东京,没有私章,所以没有盖;(三)结婚日期为十月二十五日,但誓约上写的是二十六日,因为见证人.和田瑞认为双日带有吉利的意思。这个《誓约》,宋庆龄曾经长期保存于上海莫利哀路中山故居。上海陷落时,被日军所抄去。1962年,在民间征到了此约,经宋庆龄亲自鉴定,认为并无错误,便在卷尾写上了“此系真品”四字。
结婚时,宋庆龄戴着羽毛装饰的阔边女帽,烫发,穿着美国式的衣衫和套装,硬袖硬领,一身当时流行的西式打扮。孙中山则穿西装。但结婚以后,宋庆龄的装束日趋朴素,不是穿中国式的旗袍,就是著短衫黑裙。
对于这次婚礼,宋庆龄并没有告诉许多至亲好友,只写信告诉了一位美国学友,信中说:“这次婚礼尽可能地简单,因为两个人都讨厌那些繁文缛节。我很愉快,试图在我丈夫的英文通信往来方面,尽可能地多帮助他。像你所知道的那样,结婚对我来说,好比迈进一所没有考试来麻烦我的学校。"
四、粤变中死里逃生
1916年4月,孙中山偕宋庆龄从东京返抵上海,寓居丁法租界环龙路六十三号,继续讨袁活动。翌年初,孙中山夫妇迁入了环龙路附近的莫利哀路二十九号新居,即今天的香山路“中山故居”。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小洋房,院内有一块广阔的草坪,常作为集会之用。
1920年11月,应粤军许崇智的请求,孙中山偕宋庆龄再度离上海赴广州。翌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设在观音山(即今越秀山)南麓,住宅则为半山上的粤秀楼,这原来是龙济光所筑的私寓,两处相距一里多路,有一条曲折的天桥可通。
6月15日,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陈炯明公开叛变,派四千多官兵进攻总统府和粤秀楼,并以二十万元作为谋害孙中山的赏金。这天深夜,宋庆龄正在酣梦中,被孙中山喊醒,说刚才接到一个电话,陈炯明即将攻打粤秀楼,火速逃往永丰舰。孙中山叫夫人同行,宋庆龄坚决不允,叫他先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能没有你。”孙中山看她这样坚决,无可奈何,只得把自己打扮成为-个中医,偕秘书先行出走。宋庆龄为了掩护孙中山的安全撤离,坐镇粤秀楼。总统府原有一个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率领部分卫兵保卫总统府;该团大队长姚观顺、第一队队长黄惠龙、第二队队长马湘率领卫士坚守粤秀楼,官兵仅六十五人。
到了凌晨三时左右,枪声四起,激烈的战斗开始了。叛军大喊:“打倒孙文!”向粤秀楼进行包围,还用野炮射击,一弹击中了澡堂。卫士们英勇抵抗,至黎明时,叛军头目李云复所率领的官兵已伤亡三百多,尚未跨进粤秀楼一步,不得不暂时退下去了。
在此休战的间隙,由卫队的姚观顺、黄惠龙、马湘三人掩护,宋庆龄离开粤秀楼,沿着天桥,匍匐而进,爬行到总统府。他们过去不久,只见火光一闪,天桥就被炸断了。后来,宋回忆说:“从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我们无异于葬身连天炮火的地狱里。流弹不停地四射,我随时有中弹毙命的可能。”
到了总统府,那里也在一片炮火之中,团长陈可钰把总统大印交给了宋庆龄。这时,府前的两层大铁门被打开了,叛军一涌而入,有的抢包袱,有的抢字画,有的抢财物。正在这样混乱之际,宋庆龄一行人乘机夺门而出。宋庆龄头戴姚观顺的草帽,身披孙中山的雨衣,没有被发觉,得以安然逃出。
走到街上,一阵枪声迎面扑来,卫士叫大家伏在地上装死。等到枪声疏落时,又连爬带跑,时停时进。后来,宋庆龄力不能支,躲入了一个老百姓的家里,一跨进门,就昏过去了。苏醒后,把自己扮成一个村妇,手里拎着菜篮,继续逃跑。第二天到了沙面。最后,.宋庆龄由岭南大学负责人钟荣光陪同,乘坐小汽船,到达永丰舰,与孙中山见了面。后来孙中山留在舰上,指挥作战,宋庆龄则回到上海,用英文写了一篇《广州脱险记》。
陈炯明被平定以后,孙中山于1924年元旦对保卫粤秀楼的卫士颁发奖章。他说:“我自致力革命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小战役,但从来未授过奖,这是第一次。你们六十五名卫士,在战斗中无一阵亡,这也是战争史上所罕见的。”接着,宋庆龄亲自把奖章佩在每个卫士的胸前。至今,在广州的中山念纪碑上还刻有“抗逆卫士题名碑记”,作为纪念。
五、陪同孙中山北上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推翻了曹锟、吴佩孚的统治,建立了他和段祺瑞、张作霖的联合政权。他们先后发出电报,邀请在广州的孙中山,前往北京,共同商讨国家的和平统一问题。
对于他们的邀请,到底去还是不去?许多国民党人认为段祺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如果北上,不仅谈不出所以然,还恐有不测之虞。经过反复考虑,孙中决定以去为好。宋庆龄支持他的意见,对他说:“我早就对你说过,我是你听话的仆人,不管是凶是吉,我一定陪你去。”
11月13日,孙中山偕同宋庆龄从广州出发。绕道日本而路过神户时,他们应邀于二十八日在兵库县立第一高等女子学校发表演说,宋庆龄说:“现在,妇女的使命是重大的。我希望中日两国妇女更加觉醒,为确保东洋而互相携手,阔步前进!”
在途中,孙中山身体不适,体温升至四十度以上,肝区疼痛不已。抵北京后,进了协和医院。翌年2月17日,该院院长以英文写信给孔祥熙,其中说:“孙先生入本院,即发觉所患为肝癌最末期,为不治之症,经以剖割及将癌之外皮用显徼镜检查证明,诊断确为该症,且病情已从不好而至极不好,余等认为孙先生之生存,为无希望矣。”孙中山便移居北京铁狮子湖同行馆,即顾维钧宅,改服中药。
当孙中山病危时,汪兆铭建议起草遗嘱,先由吴稚晖执笔,寥寥百余字,内容酸腐,改由汪兆铭自己起草。这个草稿经大家同意后,交给了宋庆龄。宋怕刺激孙中山,一直不肯拿给他签字。3月11日早晨8时,何香凝走进孙中山的房间,发觉他的眼晴已经散光,知道危在旦夕了。于是宋庆龄一面掉着泪,一面托着他的手腕,让他用钢笔在遗―上补签了字。孙中山也掉着泪,对何香凝说:“廖夫人、廖夫人……”他喘得说不下去了。“何安慰他说:“我们会照料夫人的,请先生放心!”第二天九时三十分,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时,孙中山的儿子、女儿和宋庆龄都在他的身边。
遗嘱分国事和私事两种,后者的全文为:“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往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维余志,此嘱。”孙中山奔波一生,只是两袖清风,他的遗产除书籍刊物四千六百多本外,只有在上海的住宅一所,而这所住宅还是革命党人许崇智购下赠送给他的。不久,孙中别为了筹集革命经费,曾经把它抵押给上海广东银行。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侨得知情况后,纷纷捐款,把它向银行赎了回来。
孙中山早年曾经参加过基督教,但多少年来,早已不做礼拜,而且不属于任何一个教堂。然而依照宋庆龄的意见,仍按基督教的仪式,在一座礼拜堂里为孙中山举行了葬礼。在送葬的行列中,宋庆龄穿着黑色的丧服,面罩黑纱,悲痛欲绝,宋美龄和孙科扶搀着她,孔祥熙和宋霭龄紧跟在他们的后面。4月2日,孙中山的灵柩被移放于北京香山碧云寺。1929年6月1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称为“中山陵”。
由于孙中山逝世的打击,宋庆龄病倒了。在这期间,宋霭龄、美龄和孔祥熙都尽量照顾着她,安慰着她。后来,宋庆龄与他们在政治上虽有分歧,但彼此感情还是不错的。
六、爱祖国又爱儿童
美国里根总统在唁电中称赞宋庆龄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这不是谥美之辞。宋庆龄之热爱祖国,甚于爱自己的生命。她幼年时,就坚定地说过:“我要像孙逸仙博士那样革命一辈子。”孙中山逝世后,她仍然沿着孙中山所指示的方向奋斗了一生。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服务和儿童保育工作,同时向全世界宣传抗日运动。通过“保卫中国同盟”的介绍,许多国际友人纷纷组织医疗队,到解放区参加救护工作。他们先后成立了十一所国际和平医院、四十二个前方流动医疗队和八个医科学校。著名作家斯诺,也是由宋庆龄介绍而到达延安的,后来他写了轰动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记》。
在香港,宋庆龄有自备汽车,但是她不大坐车,经常独自或偕同她的秘书廖梦醒一起步行外出。她像普通百姓一样,在马路上看看街景,看看橱窗,或者到商店和摊头上买买东西。如果没有人指点,谁也不会知道她就是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夫人。
1941年底,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在日军侵占香港前六个小时,机场已经受到炮弹的袭击,由于新西兰的詹姆斯·伯尔德林姆的帮助,搭最后一班飞机到重庆。在重庆,她继续从事抗日工作,慰问伤兵员,视察防空洞,并忙于写作,向海外进行宣传。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组为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解放后,该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由她亲任主席。她创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少年宫、儿童艺术剧场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使千千万万的儿童得以壮茁地成长。
七、生活中的小故事
外国记者和作家对于宋庆龄都是很尊敬的,称之为“本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在文孙·塞安的笔下,有这样一段描述:“她是一个既秀丽娴淑而又英姿飒爽的人物、她像一株幽谷的芳兰、一件光彩动人的瓷器。她是个瘦小温雅的女性,音调异常婉转,她的温柔和天生品质,使人怀疑她不是经讨革命风潮的人物,而是一个开始创业的少妇。”
宋庆龄对孙中山十分崇拜,常自称“我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她在谈话和文章中,始终称孙中山为先生。她在1922年所写的《广州脱险记》中,一开头就写着“中山先生”几个字。在东京时,她常对孙中山说:“我只是你的一个仆人,不是么?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人。”
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后,对他体贴入微,政治上给以支持,生活上给予照料,亲自安排他的饮食和衣着,更重要的,她i时时以宁可牺牲自己的精神来保护孙中山的安全。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一直保存和使用着从前同孙中山合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饭碗、茶杯、酒盅、筷子之类的。一有时间,她常把它们洗洗、看看、摸摸,见物如见故人。中山故居里至今保存着一条陈旧的被单。据说,孙中山离开人间后,宋庆龄始终使用着这条被单,直到交出作为展品为止。
宋庆龄生活简朴,对于饮食更不讲究。孙中山在世时,家里有好几个人吃饭,但规定每天菜金不得超过两元。孙中山病故后,她的饮食更简单了,有啥吃啥,毫不在意。对于宋氏三姐妹的衣着,美国海伦·斯诺有过一段描写:“蒋夫人梳着最时髦的长长的刘海,戴花枝式的耳环,穿斑彩的印花服装。孔夫人虽然不大在公开场合露面,不过她也喜欢穿时髦的衣着。只有孙夫人淡衣素服,自从守寡以后,她穿著黑色的中国旗袍。
宋庆龄很勇敢,是参加中国自制飞机试飞的第一个女子。1923年,广州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杨仙逸自己装配了我国第一架飞机,在大沙头机场举行试飞,孙中山夫妇也兴致勃勃地赶往参加试飞。这飞机有两个座位,除飞行员外,尚可搭乘一人。孙中山问:“谁愿意参加试飞?”宋庆龄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戴上飞行帽和眼镜,毅然登上了飞机。飞行员黄光锐驾机在空中转了好几个圈子。表演完毕后,飞机着陆,宋庆龄神态自若地走了下来。孙中山见到试飞成功,非常高兴,就以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命名该机为“洛士文第一号。”
宋庆龄是个重感情的人,她爱家,尤其爱母亲、子文和美龄,也爱两个外孙女孙穗英、孙穗华。据孙穗英回忆说:“祖母对服务人员和保姆都很关心,对我们更是笑眯眯的,态度和蔼,说话声轻,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生气、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