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少华【散文】一辈子的兄弟

           

           

           

           

一辈子的兄弟


文//牟少华(湖北利川)
我俩本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
一九七九年,我和苗雄同年参加高考,他从利川五中毕业,我从利川一中毕业,同时考入原恩施地区卫校公卫医士班。巧合的是,我俩被安排在一个寝室,并且还是上下铺。从此,命运将我俩以后四十多年的同学情、兄弟情缘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其实,我俩进校前素不相识。他家住大塘公社街上,我住利川机械厂,相距不足两公里。我俩都是瘦小个,属典型的“小不点”。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或许是共同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状况,使我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交朋结友、为人处事,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量体裁衣的定位和情感交融的共鸣。
当时,学校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招收的第一届公卫医士专业学生,并且只招一个班。全班共40名学生,其中男生35人,女生5人,因为男生占了绝对比例,所以其它班级的同学都开玩笑称我们是“和尚班”。别看只是个中专班,但在那个年代,能考上中专绝非易事,比现在考上一本大学还难,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班绝大多数都是城镇生(当时称为吃商品粮的),全班只有3个同学来自农村,能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更是难上加难,我这兄弟苗雄也算得上是从众多农村考生中杀出的一匹黑马。
在我们班上,“纨绔子弟”很多,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条件都很优越,很多都来自科级、处级以上干部家庭,对毕业后分配的去向根本不用担心,只需要能顺顺当当地毕业就行。而我们几个“穷兄难弟”,就只能严守本分,惺惺相惜,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家庭条件,将助学金分为甲(15元/月)、乙(11.2元/月)、丙三个等级,每月生活费15元,甲等全免,乙等自交3.8元,丙等又要多交点,人人都能享受。我和苗雄享受乙等助学金,能节省一大笔支出。记得当时父母亲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8.5元。
两年的中专学习生活,我和苗雄一起上课、下课,一起上自习、下自习,一起去食堂打饭、吃饭,一起穷逛街、偶尔看一场电影,十足的一副穷酸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在其中。每月的零花钱,我俩一直都是精打细算地合伙共用,不分彼此。学校的生活,少油水,很清淡,早晚餐基本上都是馒头、南瓜汤,中餐以包谷饭为主,偶尔才有大米饭。一个星期安排两餐打牙祭(吃肉),那点肉,还不够塞牙缝!十七八岁的年龄,正是青春发育、长身体的时期。常常在晚上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但我们的零花钱又非常有限,我俩只能计划着一个星期吃两次夜宵,去校门口吃一碗馄饨。囊中羞涩时,我俩就买一碗馄饨分着吃,他都会偷偷多分我几个。经常如此,让我总觉得于心不忍。可他总是说我饭量大,他自己不饿。能不饿吗?都正长身体呢!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场境,依然记忆犹新。那份情感,至今铭记于怀。
我俩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他内向稳重,憨厚实诚,不善言辞;我却喜怒于色,世故圆滑,穷嘴薄说。一九八一年,我们中专毕业后,他分配去了很边远的乡镇卫生院,我留在城内。虽然他后来变换了几个工作地点,但一直都是在乡镇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四十年。而我呢?一九八四年就改行从政了,我经历了民委、政府办、计生委、卫生局、食药局、市监局等多个单位。实事求是地说,凭我的人脉,完全有能力帮助他调动回城。出于情感,我理所当然地应该改变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许是出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和考虑,至今没有付诸行动。很多同学和朋友都责怪我:“你俩是非常要好的同学,亲如兄弟,还是你的部下,为什么不把他稍微照顾一下呢?”听到这样的话,我俩都只是一笑而过。这么多年了,我知道他从不怪罪我,但我心里却充满了歉疚。不知是他无奈的选择,还是我的用心不够?我们彼此都心照不宣!
有一件事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一九八六年,我调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虽然在旁人的眼里是个让人羡慕的单位,可那时薪酬却是很低,每个月的工资只有60元,尤其是我在带薪读大学期间,刚结婚添子,自己的工资都不够用,老婆的工资不仅要补贴我的生活,还要养家糊口,经济非常拮据。苗雄知道了我的情况后,不要我开口,主动拿钱接济,一次就给我800元,并且不要我还,这在当时,比我全年工资的总收入还多,帮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时至今日,我俩已经相处了四十二年。这四十多年来,我们不离不弃,守望相助。这一路走来,我们各自都经历了太多的人或事,有得到,也有失去,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我们的情感,从未被任何尘事所纷扰。
我俩无话不说,但工作上的事从不互相掺合。我“光鲜”,他从不恭维和亲近;我低迷,他从不主动过问和打扰。当我不顺心时,我第一时间想要倾诉的人绝对是他。我会约他吃饭,而且只吃饭喝酒。我脸上流露出的任何表情,他都能立刻读懂我的苦闷和无奈,但却只字不提,生怕触碰到我内心那块柔软之处。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和他坐坐,心情就会好了很多,心底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慰藉和温暖。
四十多年了,时光在不经意间一点一滴从指缝间溜走。蓦然回首,无论岁月怎样辗转、山河怎样变迁,他始终是我记忆的温暖,既舍不得,更忘不了。我们偶尔感觉似乎有些许改变,但又觉得一点没变?变了的,唯有岁月改变了你我的容颜;不变的,依旧是我俩一辈子的兄弟情谊。
编审:宋光平

           

           

           

作者:牟少华,湖北利川人,1962年11月出生,现从事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为人真诚随和,喜欢旅游,追寻自由和理想,旨在放飞自我,放松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