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49 | 是快餐还是大餐

是快餐还是大餐

我家的书本常常乱放,尤其是客厅,沙发上和地板上的书常常是东一本西一本,除非是有客人过来,书本才会稍微变整齐一些。老母亲少年时候是地方有名的才女,在数学方面,她的心算速度比当时很多会计人员都要胜一筹;在语文方面,她的作文常常被送到市里作为模范文章公开宣读。老母亲在帮我带小朋友之余,常常帮我整理放在客厅的书籍,她会偶尔翻翻浏览。

今天早上,老母亲看我拿起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旁边放着一本星云大师的《感恩》。她对我说:“你看的这本书,好浓;旁边这本书,好淡;一本是白切鸡,一本是白粥”。我听了,不由一愣:这个“浓”字好有意思,好形象,真是宝刀未老啊。老母亲的评价极为中肯,已故的南怀瑾老先生自身经历非同一般,他精通儒释道,是一位全才型的学者。他的这套书,我常常会翻一翻,有时候不过是随意读一小段,也会感到很有启发。至于星云大师的这一套12本的书籍,几年前由深圳一位朋友赠送,当年是略略看了一遍,但到现在都不怎么想重新翻开,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套书不耐看。老母亲的比喻未必正确,但的确说出了我对这两个前辈著书的态度,当然我的评价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

传统文化是行的文化,简单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文字,而在于人的行为,文字不过是为了更方便传递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如果纠缠在文字本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容易会走到反面,人也会出问题。如果一个人“行”上出了问题,那么他的文字会大打折扣,也有些人一生奉行相关法则,留下很少文字甚至没有文字,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当然,千百年来,通过文字走向“成功”的大有人在,不过我倒认为:

    第一等读书人是通过读书能够悟道;

    第二等读书人是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为国为家建功立业;

    第三等读书人是能够通过读书实现安身立命、养家尽孝;

    第四等读书人是通过读书能够使得自身不走旁门左道,不会做伤天害理为非作歹的事;

    第五等读书人是读书成了祸国殃民的人。

其实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文字。例如六祖慧能,一个字都不认得,但能够开东山法门,成为禅宗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影响千年。不过,话得讲回来,执着文字和轻视文字的做法都不可取。

纵观历史,自从唐宋以来,读书人的整体追求已经从悟道明理转向求功名,用宋真宗赵恒皇帝的诗篇《励学篇》来说,读书太功利化了。他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当下读书为了求工作已经成为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和一些高校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

《了凡四训》其书之所以能够风行五百年,是因为“行”,这书是了凡先生自己亲身改变命运的“心法”,所以一直受到大众的欢迎。了凡先生原本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但没有想到该书影响力大大超出家庭,影响了几百年。能够影响几百年的读物,当然不会是“快餐”,因为大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大众能够甄别珍珠与沙砾。不过,在传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快餐化”阅读已经无可奈何成为一种趋势,值得我们警惕。

快餐虽然方便快捷,但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因为快餐不容易保证其营养的均衡;要做一顿文化大餐,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取材固然重要,加工也很讲究,当然还得遇上懂得品尝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