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界名流包幼蝶演唱《太真外传》,真是不同凡响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梅派名票包幼蝶先生
只要是跟京剧有缘的人,尤其是梅派艺术的爱好者, 无论是在国内国外, 都会直接间接耳闻包幼蝶的大名。跟他受益的人包括老中青各年龄、各行业的中外人士,有专业内行,也有戏迷票友,最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平生从未接触过京戏,不知京戏为何物的人,一听到他甜美动听的唱腔,体会到他新颖有效的教学法以及感受到他宽厚亲切的长者风范后,都不知不觉会爱上京戏, 心甘情愿地长期学习下去, 这种魅力和贡献实在值得在京剧史上记下一笔。
老师虚岁85,加上一年多的病痛,他的逝世该是情理之中可以想到的结果,但对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以及学生们来说,还是极为沉痛的打击。大家都舍不得他都十分怀念他。
包幼蝶, 浙江湖州市人,1915年生于杭州,1997年病逝香港,曾任上海国华银行副经理。15岁攻读杭州之江学院,1932年赴上海定居。幼时受大哥包小蝶的影响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学攻老旦, 后因被梅大师艺术所吸引,开始习唱和研究梅派,终生乐此不渝。
1933年由大哥引见向梅先生请教,梅先生颇为赞赏,此后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包先生自17岁时登台演出, 共客串数百次。30至40年代,电台经常播放包小蝶、包幼蝶兄弟等名票义播的录音。1938年至1942年间曾被邀请义务拍摄京剧《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电影,唱片公司亦发行唱片数十张。
40年代中期曾业余参加义演话剧《秋海棠》三次, 共演近百场之多。退休前已业余教授梅派20余年。当时尚有杨畹农先生教梅派,因此梅氏夫妇称杨、包二位是梅家大大的功臣。梅先生去世一周年后,上海中国唱片厂又请其灌录唱片,主要是填补梅先生的空白。198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艺术中心联合聘请来港教学,十多年来除了本地学员外,世界各地的梅派爱好者亦纷纷向其学艺,总人数早已超过一千人次,其中粤籍青年占80%以上。
1989年创办香港京剧社,被推为永久名誉社长,其中95% 以上为粤籍青年,每年公演五、六次。在教学方面,包先生自创了整套科学音符,印成唱谱和念白送给学生,简易明白,便于学,使学生们既可根据符号掌握轻重缓急、阴阳虚实,又可便于日后查考, 以求永不走样。他在教学时反复将梅派唱腔的“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净利落、吐字清楚、虚实分明”等特点提醒学生们,使用假示范,同时自己用手拉琴,用脚打板,使学生们在学习时有机会上胡琴练,再配以自拉自唱的教学示范带作为辅助,大大加速了学生学的进度。
在为人处世及教诲后生方面包先生同样受人尊敬。他勤劳俭朴、温文尔雅、磊落热情又有慈悲心。他对学生更是爱护有加,关心面非常广,每个学生学戏的进度、生活的细节、事业、婚姻、健康等等。他拟一张名单,都装在他的心中。每晚为这些学生祝福祈祷,是他临睡前的功课。在家庭方面包先生夫妇伉俪情深,并肩生活了56年,有二女二子,以龙凤呈祥为排行, 长子起龙、长女起凤现居美国,次女起呈、幼子起祥均已来港多年。
包门后代亦能弹拉吹唱, 有文风, 演唱梅派颇有神韵,嗓音亦佳。“德不孤, 必有邻”,先生在世时得到同辈的尊敬和晚辈的敬爱。在病中经常有学生们去家中或医院探望。病逝后守灵、大殓以至火葬前后几日,致奠者不断,这都证明先生是位有德行的长者。(摘自陈化玲《怀念忠于梅派艺的包幼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