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只要是聆听过《歌剧院的幽灵》(一译《歌剧魅影》)的人,没有不对萨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演唱的克丽丝汀留下深刻印象的。她淳净轻颺而又富有磁性的音色,实在是难以形容的美妙,只能称之为天使的声音!我初次听到《歌剧院的幽灵》,即为她的歌声痴迷,渴望拥有她的专辑。然而一问喜欢声乐的朋友,都说没出过,我感到不可理解并深为遗憾,为什么唱片商把她给忘记了。后来到网上一查,才知道她在1989年就出版过一张专辑“TheSongs That Got Away”。这是萨拉很珍视的一张唱片,平时自己最常放的就是它,但一般人都不知道,我自然也不知道。1996年底在香港访学,逛尖沙咀香港最大的唱片行HMV,竟意外地找到一张Polydor去年出版的萨拉专辑“SURRENDER”,收有她演唱的17首韦伯歌曲,真教我莫名的喜悦,这是莎拉最美的声音。萨拉·布莱曼1960年8月14日生于英国伯克汉姆,3岁入爱立姆霍斯特芭蕾学校,后进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3岁时她在《我和阿尔伯特》一剧的演出中崭露头角,18岁就出版首张单曲唱片《我心迷失于星河》。但她真正跻身于大牌歌星的行列,得益于与安德烈·罗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合作。八十年代以来,《歌剧院的幽灵》、《猫》、《艾薇塔》、《星光列车》、《日落大道》等一系列音乐剧的成功,使英国音乐剧作曲家韦伯成了音乐界传奇式的英雄,他的唱片风靡世界,许多单曲成为大受歌星青睐的热门作品。《回忆》、《不要为我哭泣,阿根廷》我们都听过芭芭拉·史翠珊的演唱,《夜之乐章》在齐豫的一张英文专辑《藏爱的女人》中也占有一席,并深受乐迷喜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曲,都出自韦伯之手。1980年韦伯邀请萨拉出演音乐剧《猫》里的杰米玛一角,首演即大为成功。韦伯对她声音的潜力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1983年为她写了《歌与舞》一剧。翌年,两人结为伉俪。1985年韦伯的音乐剧《安魂曲》首演,萨拉作为第一女高音,与多明戈大师联袂主演,确立起她作为歌唱家的地位。1987年,《歌剧院的幽灵》上演,萨拉饰演的女主角克丽丝汀征服了所有观众。翌年,这部音乐剧登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萨拉迷人的嗓音风靡了美洲大陆,并由此获得戏剧委员会奖的提名。此后,她在美国录制了《韦伯的音乐》,之后又首演《爱的境界》中罗丝一角,分别在纽约和伦敦赢得好评,声誉日隆。萨拉与韦伯于1990年结束了为时六年的婚姻,但此后韦伯仍关注着萨拉才华的发展。离婚三年后,两人共同制作了专辑《SURRENDER》,作为爱的纪念,也是爱的结晶。韦伯在前言中称“专辑中无论哪类歌曲,在我对它感到满意或对不同译文比较熟悉之前,决不录音”。显然,他们两人对这张专辑的制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专辑收入的歌大都是韦伯音乐剧的著名唱段,剧目包括《日落大道》、《歌与舞》、《爱的境界》、《星期天告诉我》、《猫》、《约瑟夫与梦幻彩衣》、《艾薇塔》、《歌剧院的幽灵》等剧,外加《安魂弥撒》选曲。其中《夜之乐章》(《歌》)、《回忆》(《猫》)、《不要为我哭泣阿根廷》(《艾》)都曾为流行歌曲风靡一时,其他歌曲也是各剧中的主要唱段。对不太熟悉韦伯音乐的朋友来说,这张专辑可以说是领略韦伯音乐魅力的首选佳碟,而对熟悉两位艺术家的人来说,它的收藏价值更是不言而喻。萨拉音色之美一听即知,毋庸赘言,也不可描述。我最欣赏,同时也认为最难得的,是她音域的宽阔和音色变化的丰富。高音部用美声唱法,低音部用流行歌曲唱法,各臻其妙。尤其是低音区,她那富于磁性的音色格外迷人。她用意大利语演唱的《回忆》、用西班牙语演唱的《不要为我哭泣,阿根廷》,也许听熟芭芭拉·史翠珊和卡彭特或玛多娜演唱的朋友会认为不如后者动人,但她的演唱更歌剧化、更舞台化;而与爱莲娜·佩姬、朱丽叶·柯文顿在二剧中的演唱相比,则要更饱满、有韵味得多。萨拉唱的“CHANSON D’ENFANCE”(《爱》)、《日落大道》诸曲,与安·克鲁伯的演唱及Polydor发行的《日》剧两个演出版本相比,也明显高出一筹。要知道,在当今著名的歌唱家中,同时擅长演唱美声和流行歌曲的并不多见,萨拉是难得的一位,她的才华应该得到称赞。我唯一不满足的是,《夜之乐章》一曲没有男声的演唱动人。也许这支歌本来就不该由女声演唱。1997年我在日本又买到一张Angel出品的“TIME TO SAY GOODBYE”(中译《永相随》),收新近演唱的歌曲十四首,由伦敦爱乐乐团伴奏。萨拉的自我评价,认为这是一张声音很浪漫的唱片,但并不能算是不同寻常的。我的感觉,这张专辑的歌曲风格比较多样,既有卡塔莱尼歌剧《瓦蕾》名曲《再见,故乡的小屋》、沃尔夫的歌曲《在特罗提那》,也有根据罗德里格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兹》主题改编的歌曲,还有被改编为轻音乐广为流传的《比利提斯》。而专辑取以命名的主打歌则是与名歌星安德烈·波切利重唱的获奖歌曲,风靡一时。末两首是演唱会的安可曲,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名曲《请求父亲》和莫扎特《哈里路亚》。全部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不过,这张专辑的演绎,风格与“SURRENDER”很不同。两支歌剧选段有种远离戏剧色彩的平正通侻的歌曲味,其他歌曲的风格好像有点像娜娜·莫斯科丽,尽管两人的音色有相当的差异。萨拉也唱了《阿兰胡埃兹》,第四曲“TU QUIERES VOLVER”用拉威尔《鲍莱罗》作伴奏,也与娜娜《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一样,不知是否与时尚有关。这倒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我觉得这种风格不仅没有突出萨拉嗓音的特点,反而失去了她特有的美。最近这张专辑已引进国内,附有中文歌词和她的照片、年表。萨拉长得很美,这在前一张专辑中看不到,后一张专辑有照片。她到日本开演唱会,传媒都称她美人歌唱家。1997年我在京都大学任教,一位日本友人得知我是萨拉的Fan,送给我1992年韦伯作品特别演出的电视录像,演出地点是NHK大厅。这场音乐会,萨拉是重头戏,唱了多首音乐剧选曲。遗憾的是灯光朦胧,人看不真切,而且灯光的颜色使她的妆显得不好看,有点煞风景。好在我很幸运,过不多久就获得一个现场听她演唱的机会。那是六月十一日,偶然从报纸上看到萨拉翌日在大阪节日会堂演出的广告,遂亟约友人一起去听。没想到是那么大的演出厅,六千日元的B等票,只剩二楼后面的坐位,没有望远镜,几乎看不清她的脸。节目单共列了十八支曲子,六首歌剧管弦乐,十二首歌曲。包括莫扎特、彭切利、马斯涅、格什温、韦伯的歌剧音乐和普契尼、威尔第、卡塔莱尼、夏庞梯耶、德里布、格什温、伯恩斯坦、韦伯的歌曲和歌剧选段,实际演出时曲目偶有变更。上半场以歌剧为主,萨拉穿黑长裙;下半场以韦伯作品为主,她换了白色长裙。她演唱时动作不多,常如沉思状,无论是淳厚的低音还是细如游丝的高音,都宛转妙曼,回旋在鸦雀无声的大厅里,令人陶醉。想不到观众竟是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居多。唱到最后《夜之乐章》时,如潮的掌声迫使她一次又一次谢幕,不得已又加唱两支安可的曲子。之间有一段简短的致词,声音同样好听,这从《永相随》一碟中可以间接地欣赏到。两个小时过去,我还是没能看清她美丽的脸庞,但那一袭白裙的身影,和天使的歌喉,已深印在脑海。在欧洲乐坛,萨拉·布莱曼无疑是个有特色的歌唱家,她美妙的歌喉受到世界各地乐迷的喜爱。后来她又出版了多张专辑,除上面提到的三张外,1997年她出版了一张《韦伯作品选》,一张“DIVE”。1998年又出版了《伊甸园》,还发行了1997年9月5日爱丁堡演唱会实况录影带。迄今她已成为拥有五千万张唱片销量的最有市场号召力的女歌星。在中国大陆,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曾风行过《歌剧院的幽灵》,还只限于很小的圈子。近年随着CD的流行,萨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韦伯知道的人还不多,他的作品很少见到,我是在台湾买到他七个剧的唱片。2001年两人都在国内举办了音乐会,中国乐迷终于有幸一聆萨拉不同凡响的迷人嗓音,领受韦伯音乐剧的魅力。我为有更多乐迷分享我的快乐而高兴。原载《爱乐》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