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幅 傳 世 名 作 《 九 歌 圖 卷 》
张渥是元代在继承和发展人物画传统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画家。《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吴睿隶书词卷》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现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作品虽为李公麟原作的摹本,但张渥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的创造,通过对屈原《九歌》这一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处理,注入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格外突出。该作品不仅对考订张渥的年表、纠正有关记述中的疏误有所裨益,而且为我们了解张渥的艺术成就提供了一份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元代是中国绘画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当时的一些画家抱有一种冷漠的人生态度,使得元代画坛的人物画创作不及以往兴旺。不过也不乏高手存在,张渥即元代在继承和发展人物画传统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一位画家。
▌人物概念图
张渥,元代后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又号江海客,祖籍淮南(今安徽合肥), 后居杭州。生卒年不详,约活动在至正年间(1341~1368年)。
通文史,好音律,然屡举不中。仕途失意后,遂寄情于诗画。他师法北宋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得其清丽流畅之风, 以白描人物著称于世。
明清以来,他的线描技法更被奉为“人物十八描”之“铁线描”典范,有“李龙眠后一人”“绝妙当世”之誉。其绘画上的出众才华,受到江南名士顾瑛的器重,常被奉为座上客,曾为顾作《玉山雅集图》。流传于世的作品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瑶池仙庆图》等,其中白描《九歌图卷》为其代表作。
张渥的白描《九歌图》,现知存世者共有4件,其中吴睿书词的两个本子作于至正六年(1346年),褚奂隶书词和周伯琦隶书的另外两个本子作于画家的晚年。这些作品现分别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美国克利弗兰博物馆等机构。本文所要介绍的是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吴睿隶书词》卷。
▌该卷,纸本,画芯 纵29厘米、横523.3厘米。作者采用白描画法绘制了屈原像及《九歌》中的神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和国殇,计11 段,共20人。
每段前的篆书标题 以及每段后的乌丝栏隶书,都是元代篆隶名家吴睿所题写。图后有作者的款识。吴睿款题:“至正六年岁次丙戌冬十月,淮南张渥叔厚临李龙眠《九歌图》为言思齐作。
吴睿孟思以隶古书其词于左。”下钤“吴睿孟思”及“吴孟思章”两方白文印。张渥款识作行书“淮南张渥临”5字。
下钤“张渥叔厚”白文印及“游心艺圃”朱文印。这是张渥传世真迹中仅存的一件落有张渥籍贯款的作品。款后有同时期画家倪云林(倪瓒,号云林子)的题跋:“张叔厚画法、吴孟思八分,俱得古人风流,今又何可得哉!壬子六月廿九日观于思齐西斋。倪瓒。”这一题跋对于考证生卒年代不详的张渥的活动下限具有一定的价值。
画卷的本幅、前后隔水和拖尾处分别有言世贤(思齐)的钤印多枚,以及清代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鉴,本幅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五玺 及宣统三玺。另外,此件作品还在吴升的《大观录》、安岐的《墨缘汇观》、缪曰藻的《寓意录》《石渠宝笈三编》和胡敬的《西清剳记》等书中有著录。清亡以后, 末代皇帝溥仪令宝熙等人审定内府书画时,将此画卷列为“上上品”,并记录在审定内府书画目原稿中。其后,溥仪又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该画卷辗转运往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储藏。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垮台,这件传世之作便流散于民间,被长春市民王世宜保存,1971年他将此绘画长卷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今吉林省博物院)。
《九歌》是根据民间祀神乐曲加工润色而成的诗章。当时楚国的巫风兴盛,人们的娱乐生活往往和宗教祭祀杂糅在一起,通过所祀之神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屈原《九歌》从内容到风格形式,都保存着南方原始祀神民歌的基本格调,在长 期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并吸引着历代画家们以此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据传最早绘制《九歌图》的画家是宋代李公麟。元代画家张渥的《九歌图卷》历来被认为是 李公麟原作的摹本,这从该画卷后的题款“临李龙眠九歌图”即可看出。但张渥的这件绘画作品又绝不仅止于刻板临摹,而是在继承前人绘画的基础上融合了画家自己的创造,从而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格外突出。具体表现有三:其一是在卷首绘有憔悴忧伤而意志坚定的屈原像,表现了画家对诗人的同情和崇敬。
其二是对于“东君”和“国殇”等诗章段落作了突出的刻画。这也是李公麟的原作中或者没有描写的。
其三是根据内容需要,在背景的处理上进行了详略处理,“山鬼”“国殇”两段刻意用背景渲染苍凉或悲壮的气氛,其他段落则仅以祥云和流水突现有关形象。吴升在著录此《九歌图卷》时,就对它有“人物景象,别具思致”的评价。
从此幅画卷来看,它既不是意在作图解,也并非复制李公麟的原作。他通过对《九歌》这一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处理,注入了自己的理解,把它作为屈原被放逐以后寄托情志的诗篇加以描写。他以画《九歌》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热爱与同情,寄寓自认为类似屈原的关心国家命运而又“雄筹未展”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吴 升所指出的张渥《九歌图》“别其思致”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