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讲易经7]生死与道德

生死与道德

《易经》上有句话很有意思:“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

这句话告诉我们,《易经》中的“易”和天地相齐,与“道”是同一个级别的。不过在我看来,“易”还有一层 “容易”之“易”的意思,各位朋友可能会苦笑:要读懂《易经》不容易啊!其实《易经》的来源,在这句话也已经告诉我们,“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经》是观察天地以及整个大自然得出的智慧结晶,所以才说“易与天地准”,“易”与天地之道同行。这里的“幽明”既指《易经》本身是非常精细和奇妙的,又指人事关系的复杂,好像是女孩子的心事,让人猜不透。所以说《易经》已经把“天地人”三才都讲透了,当然中间还有万事万物。人与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自然生长和消亡的过程,“乾卦”讲的“元亨利贞”也就是讲这个过程,所以这里提到了“生死”。

在大众看来,“生死”是一个忌讳的话题,但实际上,无论你是否愿意面对,“生死”都是与我们每个人同在。古人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这里还有以个形容大无畏精神的成语叫“视死如归”,就是出于这里。我们农村人还有一句骂人的话,骂得非常狠毒:“不得好死”。这里先插如一个“不得好死”的故事。这是一个大概是在一百年前发生在我们老家的故事,村里有个做了类如地保小官的人。这个人做事心狠手辣,在农村横行霸道,他抓弄和审判妇女用得最多的一招就是,在女人的裤子里面放进去两条水蛇,然后把裤脚和裤腰绑住,被他抓弄的妇女,没有一个不是被吓得屁滚尿流。据说,这个人临死前,真是印证了古人说的不得好死。他在祠堂那里嚎叫了五天五夜,痛苦万分,就是死不了。最后有个长辈想到一个办法,把他绑住,在他头上弄了一个刀架,放上一把锋利的杀猪刀,当天夜里,这个人才顺利死去。

在世间法当中,生死当然是第一大事,不过或许有些人并不这样认为,尤其是年轻人在生气愤怒的时候,鸡毛的事情都是天大的事,为小事情大打出手有之,为情为爱自杀有之,为烦恼金钱家庭琐碎事想不开有之,如此种种世间万象,其实与生死之事相比,真是不足与道。当然大多数人都是阶段性的,类如一个人在小时候为一个玩具,甚至在特定阶段一个人为了一口吃的,可以发生凶案,可以演变成为天大的事情。例如在战国时期,有个小国的边境,交界的两条村属于两个国家。某天两个村的两个小孩,在摘桑叶。一个孩子看到一片顶大的桑叶,但被另一个小孩摘走了,结果两个小孩子从吵架发展到打架,但问题是两个小孩子的父母也加入进来,因为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吃亏,然后两个村的村民也加进来,再发展到两个国家的人都加进来,最后另外一个国家坐收渔翁之利,一起把两个国家都给灭了。一片桑叶引起的“血案”可谓深刻,可惜现代人依然没有吸取教训,每天在上演着各类生死大战。

在很多情况下,当一个人认识到生死才是人生第一事的时候,往往已经迟了,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在世间法当中,生死是第一事,但在出世间法中,其实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那是道德。生命是否有轮回的问题,不是这里讨论当中,但每个人的身体是有期限的,一个人无论是皇帝还是平头老百姓,时间到了都要走,在这个问题上,上天非常公平。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主要是经历,因为结果都一样,当然在最后一刻,也体现人与人的不一样。有点人不得好死,走得非常痛苦;有的人得善终,走得坦然。其实在最后一刻,应该说是见证“生死奇迹”的时候,见证道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道德不会。司马光曾经说过,把亿万家财留给子孙,子孙后代不见得能够守得住;给子孙留下藏书,子孙后代也不见得就会读书;但给子孙积了阴德,后代就可以享受得了。也就是说,道德(阴德属于道德的范围)是可以传承的、而且是应该传承的,道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应该留在这个世间的东西,因为道德可以超越生死

道德是什么呢?道德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道德既可以是功业,也可以是文字;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功和立言都是立德不同的表现形式,简单一句话,道德就是能量,能量就是道德。

有形的身体,离不开有形的能量,例如蛋白质、水,以及一切食物;无形的身体,例如心思、想法等,自然离不开无形的能量,也就是良知。所谓思不出良知,起心动念、行坐起卧都应该在良知的范围之内。有些人耗费生命的方式是不断产生诸多非礼的念头,尽管没有付之行动,但白白耗费了能量和生命,到头一场空。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有形的能量,例如经济和军事,但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样离不开无形的能量,也就是道德。其实,维系人心的也只有道德。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及此政府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孔子说:减夫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孔子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死?若苟无信,则一群都不存在了。这里的信,就是道德,也就是说道德是一个人最后的底线。

海德格尔在他的《 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说,“死是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他揭示了我们大众都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芸芸众生不知死亡何时来临。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阳明先生反复告诫后来诸君,参破生死才会真正悟道!

如果我们还不能参破生死,那至少不要为生活中的声色名利所困惑;如果不能超越生死,那就努力做个善人吧,好好地爱一场,爱天地万物。所以《易经》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道德比身家性命重要,不过千千万万的人都在践行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毛主席在给刘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卑微,死得也卑微。明白了这一条,我们还依然坚信道德是超越生死的,依然坚信要好好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0)

相关推荐

  • 如何看破生死,生者,阳炁也,死者,阴炁也...

    如何看破生死, 生者,阳炁也,死者,阴炁也,生死这一变化,就是天地能量的循环,阴阳二气的能量转换,天地间自然的循环,所以,非但不应该厌恶,还应该体悟循环之壮阔,愉快地接受自然的洗礼,而生之徒十之有三, ...

  •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知常曰...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意思就是说:能够认识世间规律的人叫做智慧,而不知道规律,还常常妄自作为者,必然招致问题. 人要带着敬畏心去生活,敬畏律法,敬畏 ...

  •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 正说《易经》和《道德经》

    见众评,二三不一,怎能明道.尤有说'易'为占卜,算卦者.可笑!老子所言乃德道经也.所言十五卦,皆言天人合一之理.<易经>弥伦天地,则更细而祥之.十二消息卦,天地之消长,日月之更替.十二经络 ...

  • [老陈讲易经1]生生之谓易

    开栏语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句话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玩索而有得"一词因此而来.<易经>很好玩,本 ...

  • [老陈讲易经2]知命即君子

    知命即君子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运"历来是人民大众喜欢讨论的话题,但这里把"命运"和"君子"连在一起,又是 ...

  • [老陈讲易经3]厚德者载物

    厚德者载物 "厚德载物"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易经>,但要讲这个成语,就一定要讲完整地讲这句话,而不是单纯谈这个成语本身.这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

  • [老陈讲易经4]善易者不卜

    善易者不卜 这一讲原本计划放在最后,等把我想讲的东西都讲完了,最后再谈这个话题,但这段时间很多朋友都在问我,他们大概的意思是说:善易者不卜,不善易者才谈占卜.其实,这里有一些是大众误解的东西,所以我把 ...

  • [老陈讲易经5]善人何须卜

    善人何须卜 今天讲的内容其实还是沿着上一讲"善易者不卜"这个话题,不过我们把重点稍微调整一下,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谈谈占卦当中的"三不主义".它们分别是: ...

  • [老陈讲易经6]易为君子谋

    易为君子谋 前面两讲都是表达一个意思:易经是和善人连在一起,善人的任务是做好自己,影响他人和社会,无需占卜问卦,因为善人是明白人.我们今天所讲的君子,是善人,也是明白人.不过,大众对所谓的君子的理解有 ...

  • [ 老陈讲易经 8 ]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说,这几天要陪小孩高考,所以有些事情不能按时进行.我笑了笑,回答说表示理解.但笑完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父母为孩子保驾护航,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如果父母不 ...

  • [老陈讲易经 9 ] 福人和福地

    福人和福地 本文用对话的形式,主要内容围绕"福气和福地"的问题,由陈宗贵(简称陈)和周氏纵横(简称周)两位老师为主的交流,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地点在赤坎区,具体文字要点由小刘整理. ...

  • 早餐还是喝粥最健康,软糯香甜易消化,2碗没够老陈喝

    大家好,我是老陈,关注老陈每天分享美食知识,以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好吃的家常菜供大家参考 今天来做红枣山药粥.这个粥的做法非常的方便快捷,香甜美味,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爱喝.这个粥里面有山药,有红枣,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