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入蜀,瓮中捉鳖——成都风水历史面面观
秦军入蜀时发现的秘密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发生内乱,蜀王发兵北伐苴侯,败退的苴侯向秦国求救。这对早有入主西川打算的秦惠文王来说,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派遣张仪、司马错率领秦军入蜀。强大的秦军在打败了蜀军后毫不停留,乘胜灭掉了巴国、苴国,然后设蜀郡、巴郡,巴蜀正式并入秦国版图。
后来张仪随司马错攻打蜀国时就发现成都有王者之气,易出帝王。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说有“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一说,秦惠文王时期正值战国七雄胶着时期,阴阳文化盛行,不仅各国御用“天官”都会密切注意重大天象变化,民间隐士也是关注星象与时局变化。正如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里说的三代其实是指春秋战国时代。
我们无法得知张仪究竟通过什么方法观测到蜀中这股王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张仪作为鬼谷子高徒,必定深谙“星占”、“风水术”,加上作为秦相名流身边一定少不了各种术士能人,当时可能通过“观星术“再结合风水术中的“观气术“察觉到蜀中这股王气对秦政权的威胁。
由于没有明确文献及野史记载,我们现在只能推测可能当时有“高人”观察到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附近有紫气升腾,加上客星犯紫微宫,预示此处必然有强大的帝王出现,而靠近“井”宿的“鬼”宿主要对应后来的雍州(也是秦所在的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受到了这股“王气”带来的威胁。加上曾经蜀犯秦,曾一度攻打秦国,打到了它的都城“雍”也就是陕西西凤翔附近。
这就使得秦惠文王不得不对蜀中“王气”一事格外重视。那怎么办呢?秦惠文王得到张仪的奏报,立即召集在咸阳的重臣商议此事。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到使成都城形成王气的龙脉,然后破坏掉。但是,偏偏当时张仪在成都时日尚短,并没有找到成都的龙脉所在,所以张仪就建议秦惠文王暂时先压制成都的王气,稳住巴蜀,以便给寻找成都的龙脉争取时间。
成都的先天风水格局
在风水上,决定一个城市固有成长属性的,是其基本不可逆的峦头风水外局~也就是城市外围那些山脉和河流,在风水上称为山龙脉!山水气场的协调交互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气场进而影响其发展。订阅号:天机录
先给成都先天风水把一下脉 ▼
把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比喻就是“顺藤摸瓜“,我们首先要观察山脉整体走势,把握脉象结构,才能它的动向,最后完成我们最重要的点穴。用以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对山脉地理进行把脉,从而知道“地气走向”(先天地理能量的传递方向),最后找到“生气点”(先天地理能量的聚集点)。
就整个成都的龙脉来看,成都平原龙脉发脉之气由昆仑山中脉发出,经秦岭接大巴山山脉,抽出一支回龙顾祖入岷山山脉,接入雪宝顶后支脚铺张似成“卷帘殿试格”,开大帐、大缠护,旁落抽脉向东南方迈进,其行度摆拽,枝脚撑孥,势如猛龙出林,渴龙奔水,行至茂县连开数帐,重重缠护,于茂县土地岭过峡束气入龙门山脉,在龙门山脉开大面,转入九顶山(因九座顶峰相连而得名)再开一帐名曰“一林春笋”,剥换星体之后,过峡入首彭州九峰山,结穴于成都平原腹地。
海拔高达4984米的龙门山主峰九顶山就是这一龙脉的龙首。九顶山又名九鼎山、九峰山,地处绵竹、什邡和阿坝州茂县的分界线上,属于岷山山系龙门山脉中部,雄踞龙门山群峰之首,最高峰狮子王峰海拔4989米。
先天四象完备 ▼
以大雪山、邛崃山、岷山等山脉为靠山,居“玄武”位。
以龙泉山为近案,巫山、大娄山为远朝,居“朱雀”位。
以秦岭、大巴山脉为左膀,居“青龙”位。
以大凉山、五莲峰为右臂,居“白虎”位的风水大势格局。
因此单单从成都先天风水格局来说,成都平原确实是绝佳的块风水宝地。
成都水龙脉
孽龙无情 ▼
《葬书》认为:“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地理雪心赋》有云:“入山寻水口”,在勘探好山的来龙后就要看来水如何,来水的形煞,走法,关栏等等,山跟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古人就把山比阴龙,水比阳龙,阴阳相生,阴阳相衡,才构成了真正风水的格局。一个好的城市风水格局,需要山水气场的协调交互才能促使其蓬勃发展。然而在远古的成都平原,并不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千里平畴绿野,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沼泽。如果高空俯瞰,可以看到水泽漫漫中,有一条条鱼脊形的高地,这是平原上岷江和沱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扇。
古蜀国的先民当初就是在这样的高地上从事粗放的渔猎采集和初级农业活动。今天的温江、郫县、都江堰、双流、崇州、新津在岷江的冲积扇上,彭州、新都和新繁镇在湔江冲击扇上,石亭江冲击扇上则有什邡、广汉和金堂。
蜀地在天文分野在对应“井宿”,《史记·天官书》:“东井为水事”,井宿八星的形状有如一个水井,井宿为南方朱雀七宿之首。此星宿有八星,此星明亮,代表国富民安,天下太平,如色变则动荡不安。
古蜀国似乎始终长年笼罩在阴霾之中,开明王朝曾因成都平原的水患三次迁都,一迁新都,二迁广都(今双流),三迁成都。成都商业街曾发现过开明王朝时期的蜀国王族船棺墓葬,就可以想见当时蜀人以船为家的生活习俗和遍节沮洳潦泽的成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修筑城墙简直不可想像,也难怪蜀王会三迁国都了。
订阅号:天机录
所以,先秦以来的成都“水龙脉”并不是造福百姓的好龙,而是一条破坏力极强的孽龙。
张仪、司马错率领秦军入蜀灭蜀后设蜀国为郡立即着手建城,新城到底应该如何根据成都先天风水格局设置城郭,既能通过新城实现政令集中巩固秦王政权,符合地理人居,又能镇压蜀中王气防止叛乱?
在这样的前提下便有了成都历史上第一次翻天覆地的风水大改造行动,关于这次风水大改造留下了不少关于成都建城的传说,我们接下来就给聊聊这些传说。
秦成都城传说
第一招 瓮中捉鳖 ▼
传说秦国大臣张仪、张若打败蜀开明王以后,为防止开明王残余的反攻,便在成都修筑城墙。刚筑好不久就垮了,几个月也未修好。又暴雨不断,所筑的城墙全部垮塌了,一天夜里张仪、张若两位大臣不约而同梦见一只大乌龟在成都这块地方爬行,乌龟托梦说:“将军筑城有诚意,就顺我爬行之道修筑,保证城墙不会再垮!”次日,张仪、张若便照乌龟所爬的道路修筑高七尺的城墙,还修筑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城门楼,说来也怪,这次城墙再也不垮塌了。
就这样成都城很快修好了,形状简直像只大乌龟:东、南、西、北四门正好是乌龟的四只脚,西门修筑的张仪楼既高又大,东门修筑的张若楼虽然矮一点,但结实粗壮,每当太阳出来,东门的张若楼像乌龟的头;西门的张仪楼则像乌龟的尾;而那极不方正的城墙,则像一只巨大的乌龟。
于是,便有了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别称——龟城。
其实,对风水历史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古法风水首重“呼形喝象”,成都自古就是一个四川盆地中的核心地带,秦王修“龟城”的根本目的除了对蜀地控制需要,控制蜀地首先就要镇压秦惠文王担心的蜀中龙脉生起的“王气”,所以把成都建一座龟城,就是取“瓮中捉鳖“的寓意。
二招 王剑斩龙 ▼
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在汉中开战,就在秦军占据绝对优势、即将占领汉中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蜀国相陈庄杀死蜀侯,发动叛乱。虽然这一叛乱在秦楚战争结束后不久就被秦军镇压,但这一事件却证明了当年张仪的判断:“成都龙脉不断,秦国巴蜀不安”。
这时的秦惠文王已经身患重病,即将不久与人世,但寻找龙脉的事情依然毫无进展,所以他决心下令压制成都王气,以自己的将死之身为秦国换取一段时间的稳定。他请来张仪问计,要如何重筑成都城垣,才能压制王气,无论如何他都遵从,哪怕付出生命。于是,张仪在咸阳王宫正殿作法,把秦惠文王身上的王气输入到秦王日常佩带的宝剑中,然后把宝剑和一封密函交给新任蜀郡太守张若,嘱咐他到任后,依密函所写之法筑城。
张若到任后马上打开密函,按其所写,来到成都城东北紧靠城墙的一座小山上,用那把加有秦惠文王能量的宝剑,驱除了山下的一只神龟,让它围绕成都爬行。当神龟开始爬行时,成都和咸阳都是大雨滂沱,秦惠文王的病情猛然加重。神龟用700步绕原成都城爬了一圈,共12公里。这时秦王的宝剑所蕴含的能量不能压制神龟了,神龟在电闪雷鸣中升了天,而秦惠文王也在咸阳王宫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原来,这只神龟只是一股能量,一股属阴性的能量,它与成都龙脉所释放的阳性能量在成都相遇。这两股能量的中和、平衡,促成了成都这个王者之地形成。
神龟的升天差点吓得张若灵魂出窍,因为密函上明明写着,神龟在爬完一圈后,应该和宝剑一同像空气一样消失,但现在神龟没有消失,反而升天了,这会给自己、给秦国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呢?他不由想起了临行前张仪的话:“如果此事失败,给秦国带来什么灾难你不必知道,但你的头,必将落地。”那种斩钉截铁的冷酷让他在雨中打起了哆嗦。为了保住自己的人头,他决定隐瞒此事,并把本该消失的宝剑埋入新的城垣下,以便毁灭证据。订阅号:天机录
这个埋剑之地,就是成都北门的五担山下、成都城的“坎”位上“坎”在八卦中属水位, 即成都的阴地——以便平衡,就是这一个决策救了张若的命。
原来,宝剑和神龟没有消失,原因并不是张若的错,而是秦惠文王年老气衰,宝剑所吸收的阳性能量不足以中和神龟的阴性能量。神龟被架御着爬行了十二公里后,宝剑的能量消耗过大,神龟趁机逃脱。同时秦惠文王也随着宝剑里能量的流失,生命随之消逝。但由于神龟的逃脱,宝剑中的能量并没有用尽,把它埋入城下,就进一步加大了城垣的压制之力。
第三招 九鼎镇气 ▼
再说龟城筑城与秦惠文王的宝剑虽然暂时压制蜀中的王气,但由于所用法器能量不足,不但筑的城不能压制成都的王气,相反却加强了成都王气的能量。怎么加强的呢?就是把成都的中轴调整到西北东南,使成都与其龙脉所在的九顶山的走势垂直,从而堵住了来自九顶山的能量。
九顶山地处德阳市境内的什邡市红白镇、茂县境内的石鼓乡、南新镇之间,与绵竹清平接壤,为岷山山系龙门山脉中部,距成都市120 公里,九顶山主峰及九座顶峰位于什邡市红白镇境内,因九座顶峰相连而得名九顶山。
龟城就是为了让九顶山的气脉能通行到成都,却不能穿越成都,而是在成都汇集,使成都也成为一个小型的能量沉积地,这样就使成都能更好地吸收来自龙首即九顶山的能量。
【格局初成】
张仪、张若筑造的秦成都城,是在蜀国居民地基础上修建的,所以依然保留了城市街区沿河分布的特点,根据史料记载与当时咸阳城格局基本相同,市坊官署按功能分区明确。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大城立官署,少城为商肆和作坊,城市功能明确分区,自此奠定了成都街区市坊的基本体格局。
在李冰主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完善了成都河流水系,成都与二江(岷江与沱江)的沟通,来自都江堰稳定的水源营造了成都城河,也营造了“两江珥其前”的城市格局。在“内江”以北成都城郭急剧拓展,合秦大城、少城而为十八郭。
接着还修建了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兴建郫(郫县)和临邛(今邛崃)二城,连同成都城构成品字形,完成了秦王对蜀地控制的初步需要。
秦成都城的修建完成从而改变了成都地理位置上的封闭劣势,因此奠定了成都作为西南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地位。
四象之殤 ▼
由于秦城是服务于秦王朝统治需要,中轴线的偏移导致成都城四象变为以龙泉山为青龙。青城山,西岭雪山为白虎山。朱雀为眉山,乐山。玄武为凤凰山,龙门山。
四象之中,唯白虎气势最甚,山脉最多最高,近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四姑山,远有邛崃山,横断山脉,龙泉山与之相较,微矣。
经云:“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昂,亦不可反背……”。青龙为阳为顺,白虎为阴为逆,好在白虎离成都较远利量大大减弱,而青龙贴身护卫,又回首作案护穴有情,不然成都风水格局层次就不高了。
而玄武方最弱,近处仅一凤凰山,彭州山脉及龙门山脉相隔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靠山太弱,纵然有王气尚存也是多出短命王朝,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中国后方储备,粮食供给之地。
困龙之城 ▼
成都平原这个小盆地因天然地势,风水“八国罗城”(八国是指八卦八方,罗城是指实际地形中的水绕形式,只有有水绕的地方,水绕才称罗城。)自是周密,可惜秦时建的城池太小,平原过于辽阔,气散不收,无法锁气。风水之道,讲求“藏风聚气”,如此地广物博谈何聚气?与四大古都相比,相形见绌。
几千年来,成都鲜有做为帝都城池,蜀汉建都只因局势使然(天运),以诸葛卧龙之雄才伟略,会看不出益州非定都之首选?
然而成都龙真穴的、砂环水聚,不失为难得之佳城。在隆中对,诸葛亮的建议是先拿下成都,而后平定魏吴,统一中原之后在行迁都,实乃权宜之计,可惜天意难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