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利厅 水知识 话说修建千年古陂的乡贤们
话说修建千年古陂的乡贤们
发布日期:2020-10-15 17:58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 作者:省水保院 任东升 浏览次数:51 字号:[大] [中] [小]
在江西奉新、靖安、安义三县,流淌着修河最大的支流——潦河。这里,如今耸立着一个全国大型灌区——潦河灌区,它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引水灌区。在潦河灌区内,至今保存着三座古陂——蒲陂、乌石潭陂、香陂。这些古陂,见证了历史,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几多故事,多少乡贤,今天让我们追思、让我们怀念。
一
史料记载,唐朝太和(827年—835年)间,新吴县(今奉新县)从善乡(今干洲镇)人建蒲陂,筑起土堤三十里,灌溉农田上千亩。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奉新县从善乡(今干洲镇)余论山重建蒲陂,修筑土堤约十余丈。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奉新县从善乡(今干洲镇)人余升两次重修蒲陂。
据考证,蒲陂始建于唐朝太和年间,当时为土坝,有十余丈,土质松软。明朝时,该陂损毁,乡绅余论山重新经营该水利工程,建立“堰会”,并设有管理章程。清康熙壬辰年(1712年),余论山之孙余升看到之前的土坝遇到大雨就会被冲垮,每年花费银两修葺数次是经常的事,于是劝谏父老乡亲:堰坝对我们乡里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只是现在年代久远,构造破旧,每每被冲毁,已经成为我们乡里沉重的累赘。怎么办?我们改用石头重新修建一下如何?大家踊跃,一致同意。
于是,余升组织大家准备好粮草,招募成年男子,挑选斧头铁锹,引来材石,并差使自己的弟弟负责管理这件事。然后,他们沿着旧的根基向下挖了一丈多深,用松木门闩来承重,上边用碱石堆积,石头都用灰垩砌起来,共计一千多层石头,每一层有三尺。并建造了一个水闸,用来控制蓄水泄洪。闸长一丈八尺,左右各五丈,与旧堤一样长,宽度则超过了十分之九。共计使用白金二百九十两有余,从癸巳九月开工算起,历时四年有余,至丙申年三月竣工。之前,石坝堰堤没有修建时,每年要花费不定的银两,到秋季河流干涸,一年收入就成倍减少,乡亲为此所苦。等到堰堤修成,于是年年不再担心大雨,秋收增加了原来的一半。
后余升多次巡视,发现石头堆砌之间缝隙没有特别处理,于是心有担忧:“不行啊。这里春夏季溪水暴涨泛滥,岩石虽然坚硬,但长期被水流冲击侵蚀缝隙,这样坚持不了十年,岂不是又要成为祸患?”不久果真如此。于是,他又与大家共同商量,召集之前的工人挖开石头取出泥土,购买一万多斤石灰掺杂在泥土中,和杨汁绳子煮成粥涂抹缝隙,这就是俗称的“三和土”。建造完成之后,表里如一,坚硬如熟钢。这次修葺,从雍正丁未年秋,经历三个多月完成,总计花费比之前少了三分之一。
康熙癸巳年,余升侄子余公度、余公藩,购买30余亩田作为蒲陂的维修经费。余公度、余公藩,又率领村民修改了余论山编订的“堰会”管理规章,对灌溉的农田进行测查并进行绘图。“由是章程毕具,而修理益无匮竭。今者逋赋足而争讼平,妇子熙熙而享丰盈之庆,则公度之功未可忘也。”当年奉新知县余潮在《倡修蒲陂古堰记》中对余氏兄弟编订“堰会”作了如此评价,大意为“规章制度完备,而治理也更加有方。现如今拖欠赋税补足,也没有人际矛盾,妻子儿女欢乐地享受富足的幸福,这些可不能忘记了公度的功劳。”
历史就是这样,为民请命者,后人铭记也!
二
其实在更早,也就是明成化年间,余氏宗族还有一位乡贤建造了另外一座古陂,这就是乌石潭陂了。《奉新县志》记载,“自成化十二年,从善乡余鼎汉请于官,率本乡民户凿石山嘴,通河流,行三四里许,至从善灌田万余亩,一乡赖之。”大意为:从善(今干洲镇)有乌石潭陂,自明成化(1476年),乡绅余鼎汉向官府请命,带领同乡开凿石山嘴,疏浚河流,灌溉农田上万亩。这是史料有关乌石潭陂最早的记载。文中组织修造乌石潭陂的余鼎汉,为当地乡绅,前文所提余论山、余升、余公度、余公藩均为其后人。
据传,这都是堨溪余氏家族一脉。现任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的余邦亨,就是堨溪余氏家族第31代。他拿来的堨溪余氏族谱,我们看到有这样一段家规:团结互助,友情为重。人生美德,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互相帮助,乐于助人。堨溪族民,情谊长青。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余氏祖祖辈辈有着心怀同乡、有福同享的情怀和品质,才有了他们为乡里乡亲谋福祉的行动。
当然,有如此品质的肯定不止余氏宗族。资料显示,清代嘉庆年间,有位奉新知县名叫邹山立,他在《重修乌石潭陂记》中记载:“太学生刘德之子太学生刘天閧兄弟重义轻财,引以自任,由堰口修筑辰堤,上至旧堰乌石潭陂,计八十余丈,又在旧堰修筑横陂,计四十余丈,除旧空堰口二丈余行水外,皆用石木兼和灰土,阅十一月修筑完固,计用银四千有奇,令食乌石陂水利之家桔槔不闻而西成有庆,其乐施岂易及哉?”
这段文字,说的就是道光三年(1823年),刘天閧兄弟仗义疏财,自觉承担重修乌石潭陂之事,从堰口修筑辰堤,上到旧堰乌石塘陂,共计八十多丈,又在旧堰修筑横陂,共计四十多丈,除了旧空堰口二丈多在水上外,都是石头木材和灰土混在一起使用,经历十一个月修筑完善,共计用银四千多两,使依靠乌石塘陂水资源的人家不再使用桔槔,乡里乡亲皆对其歌颂恩德。
三
此后,在民国29年至32年(1940年-1943年),又有一位乡贤捐款5万银元对乌石潭陂进行了全面整修,这个人就是民营企业家王德舆。
王德舆(1895—1974),原名良信,字立人,奉新县人。世代从商,家境殷富。16岁时,他恳求父亲戒鸦片被拒,愤然离家去南昌。宣统三年(1911)在南昌恒谦钱庄学徒。1917年到协顺祥钱庄负责管账。1919年又转到恒安钱庄,后升任副经理。1925年辞职,次年与友人集资开办义盛和钱庄,因经营得法,获利颇多。后因军阀邓如琢操纵江西省银行滥发“复兴隆”纸币贬值,义盛和钱庄被空头纸币套骗银洋10万余元,于1929年倒闭。1933年,位于南昌市直冲巷的源源钱盐号因经营不善,拟图改组。王德舆被邀入股,改名源源长钱盐号,任副经理,业务日渐兴隆。1939年日军南侵,源源长钱盐号迁吉安时,其公积金和全部资产已达13万元之多。1936年被推选为南昌盐业公会执行委员,其后接任经理,将源源长钱盐号改组为江西源源长银行,对外扩张信用,以利吸引更多存款。之后开办江西联业贸易公司,经营棉纱、布匹、百货、颜料、五金和进出口业务,利用法币贬值、物价暴涨时机,迅速发展企业。1941年,募股在吉安梅林渡筹建新牲纺织厂,次年建成投产。抗战结束后,源源长银行和联业贸易公司迁回南昌。
为了谋求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47年3月,王德舆将江西源源长银行更名为源源长商业银行,取消“江西”二字。同时又将江西联业贸易公司更名为中国联业贸易公司,使之成为全国性的银行、贸易公司,他亲任两个组织董事长。源源长商业银行下设有南昌、长沙、台湾、香港等10多个分行;中国联业贸易公司设有上海等20多个分支机构,在当时江西私营企业家中首屈一指。不久,他将新牲纺织厂迁往南昌,筹建新厂。1949年1月投产,成为南昌市第一家机械纺织企业。江西解放前夕,他避居乡村两月,所属3家企业资金、设备、人员均未流向港台。
1950年12月,江西新牲纱厂在南昌首批参加公私合营。次年12月,源源长银行走上公私合营之路。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所属三个企业核定为守法户。1958年,王德舆宣布放弃所有股金定息,交给国家,出任南昌市工商联主任,中国民建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南昌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1956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5月,他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任委员。
王德舆从小身上就富有正义感,少时恳求父亲戒除鸦片,发达时慷慨解囊对乌石潭陂进行全面整修,解放时所属3家企业保存完好未流向港台,其家国情怀足见高贵品质。
一座座古陂,一位位乡贤,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向世人展示着潦河灌区千年奉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