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执着于表象,抛开虚荣心的拖累,便是避祸的道理

道德经:不执着于表象,抛开虚荣心的拖累,便是避祸的道理。

虚荣心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错,但是当一个人被自己的虚荣心围绕和腐蚀的时候,一味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使出各种手段,被虚荣心控制的时候,便是人生祸患的根源。

而因虚荣心延伸出来的就是诸多不良的心态,一个人的习惯和行为也会随着虚荣心的驱使,而出现了偏颇和错误,让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能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说,虚荣会让一个人逐渐变得自负,错误的以为自己的能力很强,若让人灭亡,必先让人膨胀,一旦过度自负,最终只会让自己葬身深渊。

因为虚荣心,过度强调自己外在表象的拥有,拿着自己可悲的自尊心,以各种手段祈求满足,当外在事物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会通过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的小人行径,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生活中,那些拿着可怜的虚荣心遮盖了自己内心的本质,任由虚荣心控制而产生的人生诟病,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戾气之后,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更摧残了自己我的一生。

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杨修也正是因为自己的过于自傲这个根源,任由虚荣心所驱使,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

而曹操作为一个老板,一个团队领军人,在那样一个身逢乱世的年代,最忌讳的自然也是别人的能力凌驾于自己之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容不得有半点不安全感存在。

所以当曹操“虽嬉笑,心甚恶之”的时候,杨修的祸患就已经展现在他面前了。

杨修无疑是虚荣心强的典型反面教材,而与杨修一样为曹操做事的另外一个人叫荀攸,却与杨修刚好相反。

荀攸也具备过人的智慧和谋略,但是他身居官场的时候,表现的却与杨修恰好相反,安身立业,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也是尽量的收敛自己的虚荣心。

荀攸在平时工作的时候,也展现出智慧过人,但是他对曹操,或者对于自己同僚却特别注意,不露锋芒,不争功劳高下,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才华,功成时刻便收敛自己的智慧,隐藏自己的功劳,表现的很谦卑,甚至有一些愚笨,也正是如此,才保全了自我。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从细微之处观察事物就叫做明,能守持柔弱就叫做强,运用外在智慧之光,复归内在规律,不给自己留下祸患,叫做因袭自然之道。

在之前的篇章中,《道德经》中提到“五色,五味,五音”的概念。

一个人处于世俗之中,过多的受外界的“五色,五味,五音”的诱惑之后,内心的私欲便不再受控制,虚荣心也随之而来。

这也是一个人被外在的虚荣心模糊表象,看不清本质而起的内心偏颇。

反之,一个人若能把极其细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清楚楚,自然有明亮的眼睛看清表象,坚守柔弱,充满韧性,便是符合了道,这便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样的道理解决的也是虚荣心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所以解除虚荣心的方式,就是心平气和的审视自己,抛开外物对于自己产生的表象迷惑,不要贪婪的只盯着那些未曾得到的虚妄,看到真正本质的人生,享受平凡的生活,这便会在无形之中远离虚荣。

对自己人生最负责的一种方式,就是以清静淳朴的状态去生活,抛开表象所有的错误认知,以庄子所提出“呆若木鸡”的状态,去应对世间之事,会让自己受益良多。

文|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