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废除中医?

中医是神仙还是骗子?是科学还是巫术?到底该不该废除?

抱着这些疑问,我学习了中医的第一经典《黄帝内经》。对中医的基础概念,基本假设,整体理论体系,做了全景式的了解。

读《黄帝内经》有感

一,解说:   基础术语

1.天癸:

来自天生的无形之水,

元气,

刺激性功能的物质,

在男为精液,

在女为经血。

2.冲脉:

奇经八脉之一,

与任督二脉同起于胞内,

三脉交汇于会阴穴。

十二正经之海,

经络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

血海。

3.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

与督脉冲脉通起于胞中,

三脉交汇于会阴穴,

是阴经之海。

4.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

与任脉冲脉通起于胞中,

交汇于会阴穴,

是阳脉之海。

5.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6.六腑:

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7.祝由:

古时候一种心理安慰的治疗方法。

8.五行: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9.五味:

肝心脾肺肾,

酸苦甘辛咸。

10.十二经脉:

手阳明,手太阴。

手太阳,手少阴。

手少阳,手厥阴。

足阳明,足太阴。

足太阳,足少阴。

足少阳 足厥阴。

11.人迎脉:

颈动脉。

12寸口脉:

手动脉

又分寸,关,尺三脉。

13.脉络:

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经脉在内,络脉在外。

经脉即十二经脉。

14.络脉:

包括十二经脉的别络,

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大络,

共十五络脉,

还有浮络和孙络,

遍布全身。

15.九针:

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

镵针,

员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员利针,

毫针,

长针,

大针。

16.五输穴:

12经脉各有自己的五输穴,

共60个。

即:

井,所出为井。

荥,所溜为荥。

腧,所注为腧。

经,所行为经。

合,所入为合。

五输穴,

临床应用广泛。

17.十二原穴:

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

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

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

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

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

膏之原鸠尾;

肓之原脖胦。

18.针法:

迎,

随,

补,

泻,

出,

纳,

疾,

徐。

19.二十八脉象:

浮、沉、迟、数、

滑、涩、虚、实、

长、短、洪、微、

紧、缓、弦、芤、

革、牢、濡、弱、

散、细、伏、动、

促、结、代、大。

20.十二节刺法:

偶刺,报刺,恢刺,齐刺,

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

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21.针刺十二禁:

新内勿刺、新刺勿内;

已醉勿刺,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新劳勿刺,已刺勿劳;

已饱勿刺,己刺勿饱;

已饥勿刺,已刺勿饥;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乘车来者,

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

出行来者,

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

22.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的别经。

23.十二经水:

十二经脉外合于经水。

24.十二经筋:

十二经气濡养的筋肉骨节体系。

25.营气:

经脉之内运行之气。

26.卫气:

经脉之外运行之气。

27.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外感病因。

28.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活动。

29.十二邪:

欠、哕、唏、振寒、

噫、嚏、亸、泣出、

太息、涎下、耳鸣、自啮舌。

30.四海:

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

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

31.五官: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

32.六腑之应: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及三焦相为表里。

33.八虚:

两肘、

两腋、

两髀、

两腘。

二,正说:  基础理论

1.天人合一学说。

2.一元真气学说。

3.二元阴阳学说。

4.五行生克学说。

5.脏象学说。

6.经络腧穴学说。

7.四诊八钢学说。

8.五运六气学说。

9.六淫七情病因学说。

10.病机学说。

11.针灸推拿学说。

12.方剂学说。

13.养生学说。

14.体质学说。

三,助说:   横行贯通

中医的推理过程,

并不复杂。

中医的理论体系,

并不庞大。

中医的神奇在于其理论的假设。

如果假设成立,

此后的问题就是辨证论治的问题,

比较容易掌握。

如果假设不成立,

或只是部分成立,

随后的辨证论治那就是自欺欺人的乱干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否靠得住,

基本假设是否靠得住?

如果中医的基础理论存在漏洞,

基本假设被证伪,

中医体系将轰然倒塌。

基本医术再高,

也只能是技术层面,

是个人手艺,

无法称为体系,

也无法进一步深入研究,

无法和科学建立联系。

这些学说,

如果评价一下的话,按层次划分:

1.不能证实。(可重复性)

2.不能证伪。(科学性)

3.不能证明。(无逻辑属性)

但,

千百年来,

中医凭借其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辨证论治的方法论,

长盛不衰,

连绵至今,

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

中医的价值,

待时间检验。

武书剑

2020年10月1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