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细读,杨朱的故事
杨朱是古代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思想家,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其格言,所以人们都说杨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为此而遭到人们不少的批评。杨朱的这个形象,基本上是由庄子为其树立的,因为杨朱自己没有著作,人们无法听到他自己的声音。别人的评价,只能是别人的意见,这与杨朱本人的思想,总是有所差距的。
列子也记载了杨朱的几个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只能从一个侧面对杨朱其人有所了解而已。杨朱前往南方的沛国,老子则前往西方的秦国。走到梁国,二人在路上相遇了。老子见到杨朱,仰天而叹道:“原来我以为你还可教,现在才知道你已不可教了。”
杨朱并不答话。二人同行,直到一家客店,二人同入,待洗漱完毕,杨朱才膝行而前,来向老子请教:“刚才先生说我不可教,弟子欲向先生请教,但先生正在行路,有所不便,是以不敢。现在先生休息了,请问先生:我有什么不对之处?”
老子说:“你对世人世事,目视耳听,指责不已,谁能与你相处?最高明的洁白,表面上看不出一点洁白。最高明的德行,表现上似乎无德。这就是我所要告诉你的。”
杨朱说:“先生所教,弟子敬记在心了。”
其后的杨朱仿佛变成另一个人,在他刚上路往沛国时,走到客店,店主恭敬地迎接,店保赶紧铺好席子,店主之妻端来热水,已住店的人让出所坐的位子,正在火炉前烤火的人让给杨朱。而在他回来的时候,进入客店,住店的人,则不客气地与他争夺坐席了。
老子所教于杨朱的,是让自己不要与众不同,这是道家的处世之道与保身之道,这与后人所说的“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同一道理。大道让人素朴纯洁,内心明察,但不让人以此责人骄人,所以老子说“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这也是俗话所说的“满瓶子不响”一个意思。而道行未至的人,则凭着一知半解指手画脚,喜欢说三道四,这就是俗话所谓“半瓶子晃荡”。这不仅无益于人,也不利于己。因为你所说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得道之人,如列子之类,追求的是人不识己,而不是风头正劲,天下无人不识君。从这个故事看,至少这时的杨朱,还不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大概受到老子此番教诲之后,他才改弦更张了吧!